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育

2019-01-13张田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

张田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因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大学生新闻素养培育方面的价值进行研究,阐述当代大学生需要有面对现实的能力,需要对他们加强国情教育,体用结合,关注进一步探寻符合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路径。要培养适合当前新闻舆论环境的优秀媒体人才,就需要从外在逻辑和内在要求两方面把握马克主义新闻观,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有机统一的来进行教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体用结合

中图分类号:G210-4;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5-0098-02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然而指导新闻事业发展的核心没有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路明灯。目前我国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积极革新的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观察和分析各种问题和现象。要将中国特色的“体”、国际视野的“用”二者相结合,“向内”要正视目前当代大学生中新闻观培养的现状,“向外”要借鉴国际高水平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不仅体用结合,而且双向发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大学生卓越新闻观的培养目标。

校园里、课堂上的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刷抖音、追热搜,依赖手机、沉迷网络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能够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还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现实世界出发,理性看待社会现实的正负两面,提高价值判断力和辨别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一、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的大格局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名词委”。该委员会于2013年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组建新闻传播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着手新闻传播学名词的研讨和写作。2017年,《新闻传播学名词》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中文版专有名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定义正式“出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Marxist Viewpoints on Journalism):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对所领导的新闻、宣传、舆论等传播领域工作性质和作用,以及关于传播政策、宣传纪律等认识的总体称谓[1]。

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我国国情及媒介技术变革的现状出发,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启发引导,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实践的重要性。大学生进入社会即是实践的开始,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是宝贵的经历和人生经验。在实践中,大学生能更好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将理论应用于社会,才能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服务于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给大学生带来的最大的指导意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强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要的是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让大学生们在生活中、实践中提高新闻传播素养,召唤学生的家国情怀。当代大学生缺乏国情、民情教育,在网络世界中易受不良导向影响,以至于轻信谣言,甚至盲目“裸贷”;充当“键盘侠”,肆意发表言论,危及公共安全;成为“低头族”主力军。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不随波逐流、不攀比,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分辨力,继而拥有反思的能力和决策力。

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是被各种势力和不同意识形态作为焦点来争取的阵地。据了解,社会上甚至大学课堂上都充斥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经“不时髦”了,并且过于“枯燥”的消极刻板印象。这意味着,必须从高校、家庭和社会多方着手,协同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共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引导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共同建设美好社会。

我们如今生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双刃剑。一方面,提供给我们便利;另一方面,带给我们无尽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以及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大学生抛弃狭隘的急功近利的目标,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不再一味地重物质轻精神,培养他们淡泊名利的心境,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启发他们认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的个人定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充实完善的开放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阶段的主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思想,将会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起到主导作用。新闻传播学科的一大特性就是时代性,这也往往是最能吸引莘莘学子的学科魅力之所在。大学生相对缺乏自控能力、辨识能力,容易被利用甚至导致脱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道路。由此,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管理制度也就迫在眉睫。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不应该只依靠单调的课堂教学,在适应大学生自主性、独创性的同时,还应该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发展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丰富校园文化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就是社团文化。社团文化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关注社团文化、丰富社团活动,可以作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辅助手段。例如,在大学校园中的社团组织开展“新闻月”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对新闻信息发表评价,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从而增强学生对新闻信息的认同感,以期达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的效果。自辦报刊也是社团展开活动的方式,既可以宣传校园活动,也让同学们实时关注重大时政新闻。高校管理者应注重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的现状,制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的总体规划,加强课内师生教学相长、课外师生实践互动的创新体系。

二、提升教师队伍对培育工作的认识,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统领”地位建设

2013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该《意见》突出强调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这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统领”地位建设提上了日程,当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度认可。在互联网社会,人是生存于媒介之中的。我们的生活已经无孔不入的网络社会,但是置身其中,大学生往往会忽视其纽带、桥梁的本质,把网络孤立的看做是传播介质的更迭,抑或把网络仅仅看做是工具,往往反而沦为网络的附庸,沉迷网络难以自拔。所以说,科学、客观地对待媒介教育、新闻观教育是矢在弦上,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相时而动,努力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该《意见》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要求,并强调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再次联合发布 《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这标志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时代的到来。2013年的《意见》首次在文件中具有前瞻性的明确了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2018年的《意见》2.0则进一步强调了“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相较于具有一定指向性的《意见》1.0所不同的是,《意见》2.0的目标更为细化,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标准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该讲话中相应部分的重要论述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可见,在新时代新局面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完成理论教学,同时也要承担理论阐发任务,适当地完成对刻板的书本知识的拓展,在教学初始环节就能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理论武器,及时解析、批判当下的新闻传播现象。

当代大学生能够熟悉的背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条目,但是内心却是排斥拒绝的。他们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负担,是课堂填鸭式灌输,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而无用,距离新闻实践太远,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精髓缺乏深入了解,产生了片面的理解和肤浅的观点。提高课程的出勤率、抬头率亟须教师通过更吸引学生的授课方式和更为联系实际的故事案例来为学生讲解。例如,在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应考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代表思想相对应;还可以尝试将我国的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结合,以新时代为背景,在不脱离社会制度的要求下,将传统文化与新的实践相结合;将目前我国的方针、路线及政策解读给当代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进行阐释,从而引导大学生正面看待新闻现象,不可片面评价、诋毁,更不应该信谣、传谣、造谣等等。提高教师队伍对培育工作的认识,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改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和培育载体单一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名词[J].编辑之友,2017,(5):78-89.

[2]  把培育和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虫虫攻略之“枯叶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