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人物传记电影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以《黄金时代》、《阿甘正传》为例
2019-01-13刘静怡杨雅茹
刘静怡 杨雅茹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
电影,是近代科技发展产生的一门视听综合现代艺术。这门艺术是以照相术、放映术的结合发展起来的连续影像画面,其间包罗万象,最大限度从视觉、听觉上反映了现实社会,再现人们构想出的虚拟事件。由于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以,这些事件并非凭空出现,就算是虚构,也是基于作者及所描绘人物、事件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地域、人文等特征。而人物传记类电影,更是从人物生活的历史环境出发,从人物的性格、经历中又折射出一定的时代背景,在书写一部人物传记的同时,更是一部国家、历史的生活图照。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贯穿了大部分时间,朝代变换更替,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人文特点,直至近代社会出现巨大变革,又是一番动荡后重新发展的新局面。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大量的杰出人物。他们有的才情横溢,为华夏文明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的智力超群,发明了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技术;有的傲骨铮铮,为了国家命运、百姓福祉上下求索;有的惨烈悲壮,为取得胜利、道义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加之近代的极度动荡之中,每段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出现的杰出人物也各有其在历史中的厚重之处。而相较于此,西方文明则大有不同。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化,在中世纪近千年的时间里都处于基督教的统治之下。经过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科学革命相继兴起并迅速扩张,世界各地迅速被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被刷新,物质生活、社会财富极大提高,并且崇尚平等,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可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在民主、法制的社会中,人们应当平等的发展,弱肉强食。所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作品便倾向于励志,给迷茫无措的人们希望和方向。其中最为典型特例的便是美国。由于美国是一片近代才被发现的新大陆,并没有浓墨重彩的历史可以描绘,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有着平等的观念,白手起家,所以便更加关注小人物是如何成长起来,他们身上又折射出怎样的历史现状。世界环境动荡不安,中国人民在艰苦、夹缝中生存,西方则在工业革命、世界战争中强大,这其中,人物的成长环境天壤地别,故电影对人物的塑造角度又大有不同。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与罗伯特·泽米吉斯的《阿甘正传》,作为两部人物传记式的影片,在刻画人物、反映历史、揭示主旨上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可以说,两者皆有其成功之处,对人物的塑造、社会历史的反映都较为深刻。本文便是从这两部电影出发,浅谈中西方人物传记电影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一、人物塑造角度的比较
几千年来的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封建教化无疑是主导的、贯穿的,而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完成自身统治需要开始,至近代社会产生巨大变革,人民从挣扎、斗争中一步一步摸爬滚打到独立自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成长。直到今日,电影文化的兴起,综合了各种文化形式,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人物传记电影就难免就带有说教色彩,树立的大多是热血沸腾的英雄人物,或是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但如此塑造,难免让人觉得过于刻板,拘泥于高尚精神的歌颂、或奸恶之人的批判,而忽视了这个人物本身是如何存在的,他们真正的成长过程是什么,他们也是人,有什么烦恼、情感、牵挂、期盼。没有人生而为英雄,正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能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才是我们之所以敬之爱之的原因。所以最近,导演们便也尝试从更加人文、现实的角度塑造人物,将人物消解在他们平生所可能经历的事件当中。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可以说很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了当年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他没有将萧红塑造成一名英雄女性形象,写多么厚重的文字去批判多么严酷的现实,而是将这一形象消解在了她平时的生活当中,她的叛逆,她的无畏,她的爱情,都显得那么真实。电影中的萧红,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离家出走,住到一间狭小、破旧的出租屋,挺着大肚子,过着身败名裂、众叛亲离般的生活,写着自己极度深刻、发掘最血淋淋现实的作品,并从那里邂逅了萧军。她只是跟着自己的意愿走,追寻自己思想的脚步,追寻着萧军的爱情,并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最诚恳、最直接的揭露着当时泯灭人性社会的疮疤。所以,《黄金时代》更多呈现了她在生活创作和文学世界中的状态,最大限度的描绘了这一伟大而深刻的女作家的生平,并从这一件件事件的还原中,更真挚的还原了萧红的思想精神。
而在西方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环境下,美国影片就非常注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这些人是生活在每个家庭中的普通人,并无甚过人之处,也不是成功人士,美国刻画人物的电影中,不乏这些小人物的成长,即便是美国大片,也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平民成长为拯救地球英雄的故事线。故而,相对于描写萧红这位历史留名的作家,《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则是一名普通的百姓,甚至还有些智力障碍和残疾。阿甘代表着一种美国梦,他坚强、不屈、永不放弃。他智力低于常人,却坚持上学,他腿有残疾,但面对别人困难危险的时候,却带着他的假肢奋力奔跑,越跑越快,最终甩掉了代表他自身条件束缚的假肢,一路奔跑进大学、部队、越南,最终成长为美国战争英雄,并因为坚守自己的信条和承诺,帮助布巴完成抓虾、照顾家人额梦想,建立了布巴·甘公司,成为美国有名的富翁。所以,从另一种角度看,美国人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的,他们在这片新大陆上迷茫、不知所措,在充斥着动荡、变革、发展、财富、利益的日新月异的世界,希望自己能够成长、强大,成为拯救美国的英雄,或是成为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而阿甘,无疑给了美国人民巨大的鼓励,因为阿甘甚至自身条件都低于正常人,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都能够攀上人生巅峰。所以,影片对阿甘的描写,就不同于中国传记中还原历史背景,将人物置于极具特色的历史环境中,并充满了客观的评价色彩,《阿甘正传》没有过多的评价内容,而就是简单的一步一步成长、奔跑,与常人无异,但多了份坚持、信念,让人们从阿甘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二、从人物中折射出的不同历史
在中国的价值观里,儒家文化几乎贯穿了几千年文明的始终,至今仍有着深远影响。儒家文化非常注重“教化”作用,自《论语》起便是将孔子这一伟人的言行记录下来,以便四方传播、教化世人。所以,中国的文化作品也通常以我们所熟知的伟大人物形象为典型,将他的“伟大”融入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从而折射出他在或困苦、或动乱、或艰辛的世事中所呈现的人性光辉。从这一层面来讲,《黄金时代》也不例外。它选择了萧红,无疑是因为萧红在那个动乱的民国时期,不仅有着巨大的文学成就,还有着艰难困苦的情感、人生。她惨遭无情男人抛弃,一个人背负着所有,却不打掉肚子里的孩子,住进条件艰苦的出租屋,与世人隔绝,而却在生下孩子后将孩子送人,并没有自己抚养。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自己所做事情肩负起的责任,正是这样一种责任感,让萧红的作品中更凸显出力量与厚重。她的作品呈现出“萧红体”的风格,小说中用了散文的描写手法,还有诗歌融入其中,所以她对于生命、生存的境遇,对于当时社会泯灭人性、尤其是女性的悲剧批判更加入骨、深沉、悲壮、直击人心。所以,影片中为了最大限度真实还原萧红贫困却又精神丰满的生活,还原了萧红《商市街》中的场景,并以大量片中人物对萧红的客观叙述穿插其中,自然而又真实地再次帮助还原了她的生活、人格,乃至对她的评价、惋惜;再如《回忆鲁迅先生》中,萧红近距离描述了鲁迅先生平常的生活,平静的文字里面蕴含了深刻绵长的情义,故而电影中也将这段叙述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画面呈现出来,将鲁迅对萧红的关注、爱护表现的真实可感。而透过这些场景的还原,我们更能感受到萧红所处的大时代悲剧之中,在那样一个没有人权、人性光辉被无情掩盖的动乱时代中,萧红以直率、质朴的生活方式,负责、认真的生活态度,敬畏生命、舍身取义的生存信条,抨击了当时人类在战乱的环境中的自私、愚昧。影片也是以散文诗般的小说那种“萧红体”风格来讲述,让大家了解了一位作家,一个时代——即有时候并不需要用宏大的语言或爱国主义去救亡图存,正是这些生活题材的娓娓道来,才更加直击人的心灵,让人客观的审视自己所处的困境,并从浑浑噩噩中警醒。
而在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信条下,文化也显得不那么强制。他们认为,并不是非要用伟人的说教来帮助人们奋发图强,反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故事,更能让人发现自己生活、奋斗的影子,并从中折射出时代的特征,让人站在个人、家庭这样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去审视历史。《阿甘正传》便从阿甘的经历身上,反映出当时变化巨大、动乱不断的美国社会给人带来的冲击与无奈。无疑,阿甘是成功的,他经历了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至八十年代这一时期,天翻地覆的美国所发生的所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阿拉巴马州塔斯卡骚乱,肯尼迪总统接见全美大学生橄榄球队,越南战争,乒乓外交,水门事件……阿甘凭借自己的诚实守信、认真勇敢,为承诺过、信仰过的事情付出一切、不求回报,这些品质让他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这每一件美国大事中的英雄人物,名利双收。但其中,我们并非只看到了阿甘一步步的励志过程,我们还感受到了这期间的艰辛与无奈。因为这些大事并不是美国人民所真正希望经历的。就像是战争是残酷的,阿甘的队友一个接一个死去,战争还磨灭了丹中尉的希望,让他成为了残疾人(虽然最后得到了阿甘的拯救),大家在共同经历这些事,但并非大家的愿望,每个人都充满了惶恐、无奈,整个社会也让人觉得无所适从;再加上阿甘内心深处仍然不相信自己,就像他见到小小甘,先问的问题是他的智商有没有问题,他追寻了一辈子的爱情,只是在快走到末尾才迟迟到来。所以,阿甘的成功,是美国人怀有的美好愿望,是他们共同的“美国梦”,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这样幸运,它挖掘的,仍然是无奈的、血淋淋的残酷现实,让人无从躲避,而在这成功的背后,也依然有着诸多无奈。故而,西方的影片,是让人们从中发现自我的落脚点,或是寻找自己精神是在怎样的社会现实状态中存在的,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并怀抱梦想,实现自己的希望。
所以,社会历史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所折射出的近代影视文化也是各有其特点的。而无论哪种特点,都以不同的形式向我们诉说着这些人的故事,让我们从中看到每段历史所包含的独特风格与困难坚信,以及人们在这乱世中所坚定抱有的信仰。每一部人物传记,都有它的厚重之处,不仅有着史料记载作用,更是激励着每一代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