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功表演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2019-01-13彭雪林
彭雪林
(商丘市豫剧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它的艺术魅力不仅仅是唱腔,念白和婉转悦耳,舞蹈的优美动人,其独特的武功技艺,扣人心弦的翻扑跌打,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一、武功表演讲究精气神
在戏曲中,武功表演重在气势与动作,注重精气神,重在能够从行云流水的武功动作中体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烘托出戏曲传神的意境。从这方面来看,戏曲中的武功表演首先要形似于真实战斗,必须使用细致逼真的武功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戏曲的情节恰当地展现出来,也才能够传达出戏曲人物的性格以及感情的变化。
戏曲中的武功表演更讲究神似。在戏曲的武功表演中,形似是表演的基础,但是只有形似不足以表达更深刻的人物个性,同时也要达到神似,就如同东晋画家顾恺之所表达的“以形写神”的意境。一方面要根据戏曲中人物的外形特征来设计武功动作,以表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另一方面更注重写神与点睛的重要性。武功表演并不是机械地练一套把式,而是要根据人物内在性格来编排的,仅仅注重外形上的表演,是无法将戏曲的美学特征表达出来的。
武功表演要把握人物特定的性格和真情实感,大到整套武打,小到一个架势、一个亮相、一个眼神,都要有性格感情方面的依据。戏曲武打就是要打出“这一个”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来,且要因剧情而异,因人物而异。譬如同是“打出手”,《白蛇传》、《锯大缸》就应该各具特色,从规定情境及人物特定性格、心理、情绪出发找出其不同根据,从“险”中出性格,传情传神。否则,就是矫揉造作,卖弄杂耍,非但不能“神似”,连被称颂的主人公的可敬可爱的形象也被歪曲了。
二、武功表演是“虚拟”和对环境的创造
中国戏曲对于戏曲人物的性格塑造,素来是依靠“虚拟”动作来展现的,同时动作的交代变换以及环境的创造,也都是依靠“虚拟”构建完成的。在戏曲表演中,舞台上通常很难出现繁复逼真的装饰,而往往以简单的布景、桌椅等来塑造戏曲中的环境,因此,戏曲中武功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唱念做打能够引导观众产生联想,使观众融入到戏曲表演场景中去,通过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及其内涵。
现实生活中,人在社会中的活动往往有两种,一是创造环境,二是适应环境,而戏曲中的武功表演正是将创造环境以及适应环境融合起来,进行进一步的升华以及提炼。在戏曲的武功表演中,其动作也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打斗转化过来的,只是在舞台表演中,戏曲的武功动作更加注重美感。它虽然经过了美化,但在本质上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和依据的。它在形式上经过创造以及夸张之后,逐渐转变为表演艺术,从而将现实生活与艺术表演融合在一起。
模拟生活不仅仅是武功表演的特色所在,也是戏曲的特色所在它,它不但展现出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髓,更是体现了戏曲的美学特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与西方的戏剧相比较而言,我国戏曲中的武功表演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要远远高于西方戏剧中的决斗以及击剑等表演。具体分析来看,戏曲中的武功表演不仅仅是武术动作的展示,更凝聚了浓厚的民族舞蹈色彩,除了能够体现人物内心的性格以及心理变化,还具有美的创造的特色。
击剑以及决斗等西方戏剧中常见的打斗表演,往往是以布景为依托,以景衬托打斗来塑造戏剧情节的。而我国戏曲的武功表演却只需要一个舞台,便能够变幻出戏曲场景,即使舞台上空无一物,观众通过戏曲演员的武功表演以及动作展示,也能够在心中塑造出一种逼真的场景来。无论是崎岖山路还是高山河流,或者是百里扬沙、险关要道,都能够通过戏曲演员的武功表演形象生动地塑造出来。有时单凭一两个演员夸张的武打表演,就能渲染出极强烈的戏剧气氛,搞得仿佛满台是人、满台格斗、满台是戏,从导演角度看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舞台调度”。
三、戏曲武功在强化戏剧矛盾冲突及营造渲染舞台氛围中的作用
与其它戏剧艺术比较,戏曲艺术显著的特点即在于其表演艺术的多元性与综合性,虚拟性与假定性,随意性与象征性,从而使戏曲舞台的空间虚虚实实,虚实相生,大小由之,同时给予武功表演创造了较大的舞台空间。除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外,还可以在营造舞台环境,烘托气氛,强化戏剧舞台效果上发挥其它表演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京剧《三岔口》任堂惠和刘利华二人在店中不言不语地摸黑打了一夜。舞台上空荡荡的,只有一张当作“床”用的桌子,在通明瓦亮的“黑夜”中,只见演员相互对视,机敏过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虚实实。他们忽而手持单刀对打,忽而徒手拳打脚踢,忽而“飞脚”上桌,忽而“旋子”下地,忽而音乐戛然停止,相互警觉的对摸,忽而一触即发,锣鼓骤响,动作也随之迅速加快,放大......煞是绝纱好看,令人紧张而又开怀,既看了戏又见到了功夫,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上,这出经典的武打哑剧都倍受欢迎。
一两个人的短打武戏是这样引人入胜,两军对阵的群体武打戏更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如京剧《雁荡山》,全剧没有一句台词和唱腔,全凭高超的技巧来表现起义军与官兵不同环境下展开殊死搏斗的场面。全剧从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的刀枪并举,翻扑跌打的厮杀与格斗中进行,可谓高潮迭起,扣人心弦。陆战中各种兵器,各种套路的对打,成双结对的厮杀。大将孟海公身披“大靠”力战群敌,只见大枪舞动之处,敌兵人仰马翻,搂“翻上”,刺“倒虎”,打“蒙头”,亮“靴底”,踹“抢背”,转身扔枪“砍身”亮相,真是激烈中蕴含着沉稳,紧张而又挥洒自如,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突显大将的英雄气概。
在攻城大战中,演员们利用跟头翻城这一高难技巧渲染,烘托义军攻城拔寨的勇猛气势,把这出大武戏推向精彩的高潮。在紧锣密鼓中,只见一个接一个不同形状的跟头有节奏地在城楼上掠过,“直体的”,“团体的”,“旁的”,“侧的”,“单的”,“串的”,犹如缤纷的礼花在空中绽放,竞相斗艳,令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中国戏曲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是戏曲表演的精髓所在,而武功表演作为一种夸张的艺术手法,能够更好地衬托出戏曲人物的性格,强化戏曲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其动作夸张而不失美感,是戏曲的重点所在。戏曲表演人员只有加强对武功表演的揣摩与练习,才能更好地将我国的戏曲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