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发展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019-01-13陈国有
陈国有
(中共休宁县委党校,安徽 黄山 245400)
一、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作用及特点
《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披露: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达到2.78万元,27.7%的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9%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平均每个新型职业农民带动30户农民。其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作用,也正基于他们:1、具有新思维。探索新常态下的新农业,把安全、可持续作为最重要的追求目标。2、展示新形象。不再把当农民作为一个受歧视的职业,而是甘愿为此付出,为自己从事的事业而自豪。3、运用新载体。根据农业农村部的通报,农村“双创”人员80%以上运用着互联网工具,站在时代的台风口上。4、做出新示范。给周边农民带来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载体、新平台、新出路,特别是在农业产后环节,共享、众筹、预售、领养、文创等农业创新领域。
二、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趋势
(一)人员规模越发庞大。如果将整个农村电商的从业人员均纳入计算,则2017年农村电商的网店数已达985万家,从业达到2800万人。如果按农业农村部近年公布数据,则每年以50万人左右的速度在递增。
(二)从业领域越发宽广。从最初的直接从事农业到发展农产品电商再到现在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三产融合,都是新型职业农民开疆拓土的领域。美国虽只有200多万农民,却有1500万人在从事农业服务业,显然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相关领域还有大量的机会可以挖掘,前景可谓生机勃勃。
(三)行业联系越发紧密。各地的新型职业农民联合会、农人会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的领袖式人物,如“新型职业农民”联合会的创始人毕惠芳、农人会的创始人勤劳农哥李芳华等。虽然这些的组织还不够规范化,但已初步发挥了联系服务的积极作用,成为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新时代发展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议
(一)聚焦“培训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虽参差不齐,但形式上都是往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规模发展,内容上都是往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方向发展。对此,我们就要分类型、分层次做好培训。如,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领办人的培训,就业配置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联合高等院校或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产业协会等联合办班。又如,针对面广的急需技术培训,我们可以尝试精选技术人才组成“周末专家”队伍,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为他们上门服务。总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 “简单培训”到“重点培养”、“全面培训”到“精准培养”的根本转变。
(二)推动“引进来”
我们既要培养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本乡本土的新型职业农民,又要利用人文纽带、生态优势,吸引企业家、退休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包村包项目、法律服务等方式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对此,当地的农业、人社、团委等部门要整合资源和力量,在土地流转、资金扶持等方面把这些志愿者与一些壮大的新型职业农民一视同仁,让他们敢于到广袤的农村创业发展。
同时,全力念好脱贫攻坚战后半篇文章。我们可以汲取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成功机制,如精心选派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也可以尝试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发挥专业知识、部门优势,推动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倾斜,做到上下联动、精准发力。
(三)紧扣“留得住”
时至今日,农业依然是我国一个要素不可控的高风险行业,有热情、能吃苦并不能保证收益。政府就要更好发挥“帮”的作用,这是“留得住”这群新生体的关键因素。“帮”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搭建平台。针对自组织性这个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基因,政府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设施、农产品品牌认证、信息网络、媒体宣传等方面做好服务,指导成立具有公信力的协会、公益组织,搭建好生产、营销、服务等不同领域平台,让各具优势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找到广泛的合作伙伴,增加话语权,从而使得整个价值网络获得多赢。如,休宁县山斗乡举办的农民丰收节就是个好例子。该活动与当地的金源山有机猕猴桃采摘节结合起来,而该猕猴桃基地也正是在政府的“帮”下,迅速从几年前的十几亩规模扩大到二百多亩,并先后获得全市首家有机猕猴桃认证、全县首家水果有机认证,有效带动周边一百多户农民增产增收,可谓经济社会效应双丰收。
此外,我们可以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价使用制度,以柔性方式吸纳“兼职”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可以优先把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吸纳到村级干部队伍中去,发挥他们致富的领头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