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服饰中“线迹”的应用研究及设计创新

2019-01-13秦洁

魅力中国 2019年51期

秦洁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刺绣”是使用针线在织物上织出各种图案的总称。将各种材料和色彩融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花纹装饰。而“线迹”是这些刺绣的基础,在面料上形成特有的装饰。“刺绣”一般被包含在“线迹”的范围内。鉴于民族服饰的线迹和功能的探究,要注重现代服饰设计的创新理论和应用的价值,同时也要把线迹更合理地运用到现代的设计中,制作出更具有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服饰。

一、关于线迹

(一)对“线迹”的定义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都是使用针织来做衣服。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喜欢手工的针织服饰。而这些服饰是由许多线迹构成。“线迹”是由一根或者多根缝线,相互交连而成的。在国际标准中,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链式线迹、多线链式线迹、覆盖线迹、仿手工线迹、锁式线迹、包缝线迹。

(二)关于“刺绣”和“线迹”的不同

“刺绣”注重于装饰性,而“线迹”更注重于功能性。“刺绣”是指利用丝线和其他的纤维以一定的色彩和图案在绣料上进行穿刺,更加注重装饰图案的美观。“线迹”则更加的注重于面料的质量。在古代的普通人家,非常注重保暖的问题。相对来说,线迹的种类会更加多。

二、对“线迹”的探究方法

(一)文献法

对之前的资料进行探究。针对一些关于民族服饰中的工艺手法,以及传统线迹的种类、现代工业线迹种类、线迹应用等内容的文献,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总结分析。根据不同的线迹种类分别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和需要借鉴的地方。

(二)进行实物的研究法

我们对一些工艺手法的研究不能够只局限于资料库里存在的资料,要根据实际的物体进行研究。可以通过测量、观察等一些方法进行一些细节性的了解。通过针织服饰的正反面和线迹的方向来推理演示出制作的过程。进而减少只对文献认识的主观判断能力。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博物馆展出的作品,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进行特殊的研究,让实物的效果发挥的更充分。

(三)实地考察法

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她们的服饰都具有特色。而且,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也不同。她们的服饰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相关研究人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到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地方进行了解。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她们的文化习俗。能够更加了解她们的服饰的来源。如果可以,还可以参与到当地服饰的制作中。可以更加了解她们服饰的线迹种类。

(四)对线迹手法进行比较

可以将实际的调查情况与资料中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是否相同。同时,也可以观察两者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据文献可以进行比对,将不同的线迹的手法进行归纳整理。针对不同的线迹,对它们的功能性和装饰性进行整理对比。根据整理的结果,给服装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三、“线迹”的针法

(一)倒三针

这种针法为每三针回针,缝一针平针,线迹段状分明,具有特殊的美感。这种针法通常用于面料拼接的压线工作。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还能够加固服饰的拼接。通常用于汉族服饰的中。例如:汉族红缎刺绣连生贵子肚兜、苗族挑花女上衣……这些都是采用倒三针进行拼接和加固的。

(二)链环针

这种针法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连接,构成美观的线迹。两根线交叉缝于面料中,缝料的两端外形相同。是自商代就产生的一中针法。这种线迹结实耐磨,有很好的牢固性,而且轮廓清晰,能够出现在图案的边缘或者进行对块面的填充。贵州省织金苗族锁绣背扇与锁式线迹、云南彝族蜡染刺绣裤与锁式线迹……

(三)钉线

钉线是将一根线钉缝在织物的表面,这些线可以在服饰的表面,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用其他的线与这根线相互固定,被固定的线往往是厚重或宽带条形状不适宜直接缝在面料的材质。这就需要用这种针法,将其固定在所做的面上,形成精美的形状。这种针法可以采用颜色相同的线进行缝纫。例如:云南彝族贴布绣女式上衣,贵州苗族锁绣织法……这些都是采用这种针法进行制作服饰的。

(四)衲缝

衲缝一般用于鞋底,鞋垫等这些要求特殊厚度,硬度和舒适度的服饰配件。这种针法也是常用面料的改造工艺之一。这种针法是多层面料,紧密贴合之后,缝缀,通过细密的针迹可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使成品呈现出一个比较厚的效果。这种针法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且针法也有一定的秩序,可以形成有规律的线迹。例如,挽针绣翘头绣花鞋就是采用这种针法制成的。

四、线迹的多样性

在线迹的组合过程中,有的是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有的是没有规律的排列方式,但是任何组合层次都需要构建框架和填补两个方面。构建框架需要勾画出区域的界限。而填补,则需要在这个区域内填充元素。形成特定的一种形态后,然后进行分区或扩展,对框架进行连接。基本上是可以分为简单序列、交替序列、跨接序列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可以起到引导,吸引视觉的功能。在民族服饰中,线迹排列组合通常在功能性的提前的基础上疏密有致,非常具有节奏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线迹的材料

在中国古代,人类最早的服饰文明史上。就是用了动物的皮筋,或者天然植物编结而成的面料。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人们又开始进一步的利用植物纤维的纺织技术。人们渐渐地意识到,不同的植物纤维,可以生产出不同的面料,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效果。有的面料韧性比较好,有的面料做更具有舒适度。后来有些人开始养蚕,运用蚕丝,制造出服饰。给人类服饰的材质有了更大的突破性。不同的材质在面料缝制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毛线的线迹具有粗犷的视觉效果,而是丝线会产生细腻的视觉效果。在当代,一些人还会利用化学纤维,包括人为纤维与合成纤维制作服饰,但是民族服饰中的线迹较多使用的依然是手工制作的天然纤维。

(二)现代衣服的款式的创新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的服装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款式的设计,而更倾向于其中的细节和其中相关的范畴中体现设计的综合性。“线迹”是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体现设计师们在细节设计上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现代服装的设计中,线迹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缝合分割区域,还能更放广泛地应用在面料再造,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传统的手工缝制线迹多为创意产品进行面料改造和二次设计的创新手段。而现在,大多数人类的衣服是通过机器设备来完成的,但是,他少了人工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大多数衣服都千篇一律,缺少了很多艺术价值。只有手工制作品能够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服饰。设计师们可以根据线迹的不同,相互交融,对本身的材质、色彩、特性等这些方面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功能的变形

除了一些图案的抽象性外,一些服饰还能够进行功能的变形。让服饰在可穿着的基础上,增添更加其他有利的优势,外套可以自由的切换长短,棉服可以在简单操作中变为睡袋,鞋子可以在脱下时与裤子和2为1,手套和袖子也有更多的连接,与拆卸的方式。这些都可以由设计师灵活掌握。

结束语: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只有不断的创新,社会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关于民族服饰,要具有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造出更具有美感的饰品。设计师们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的线迹进行研究。将他们不同的地方进行改造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线迹。创造出更具有价值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