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曹植诗歌中弃妇形象塑造与创作心态

2019-01-13尚新爽

魅力中国 2019年51期

尚新爽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7)

由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不景气,劳动力成为决定社会地位的重要标杆。在体力上具有先天劣势的女子,社会地位可想而知。汉魏时代“夫为妻纲”的枷锁一直就是笼罩在广大妇女心头的阴影,女性成为男子的附庸品,尤其是在妻子不生子的情况下,其下场往往被公婆赶出家门,所以在汉魏时代“弃妇”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现象。

一、曹植《弃妇篇》中弃妇形象塑造与创作心态

曹植《弃妇篇》中的经典句子如下: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可以戏淑灵。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拊心常叹息,无子当归宁。[1]

开头便采用起兴的写作手法:“石榴植前庭”以石榴的红花绿叶来比喻貌美的女子,石榴花灼灼其艳,开放时的确能够引来大家的广泛关注,作者的重点不在这里,下文笔锋一转,“丹华实不成”说出了石榴无子的状态,开的再艳又如何,一句“无子”道出了石榴花的无奈,这何尝不是没有后代的汉魏时代女子的心声。接着顺承直叙“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透露出曹植对于弃妇的无限同情,流星艳丽,但却是刹那芳华。月盈满缺,却是永恒不灭。最后“晚获为良实,愿君且安宁”表达出一种怨而不怒的心情,其实这也是作者对于自己在政治生活的一种美好的希冀。“子,实”其实代表的就是建功立业,这也是曹植的追求,但是由于曹丕的继位,自己在政治上一直不如意,所以才会发出这种“晚获为良实”的无力呐喊。

二、曹植《种葛篇》中弃妇形象塑造与创作心态

曹植《种葛篇》中经典句子如下:

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

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

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2]

开篇也是采用起兴的写作手法,以“种葛”来比喻爱情的美好郁郁成荫,用“葛”来比喻自己和丈夫感情深厚,如胶似漆。就像女子表述的“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容颜的变化又发出“晚年将行木,佳人怀异心”的无力呻吟。心情低落,便由北门而出,徘徊走到北林,看到了交颈兽和比翼鸟,不禁悲从中来。“长叹息”三字表现了女子的无力和痛苦,以这两个动物来反衬自己的孤独无依。“良马”就是上句中的交颈兽,女子认为她应该明白自己的悲伤,伸长脖子对自己悲鸣,其实这些画面不过是女子内心的独白罢了。“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这两句诗写出了一个女子在经历婚姻巨大变化时的心理活动,商星和参星是天空的两个星辰,分别处于东西两个方向,这里就暗示了夫妻之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这样前后对比突出了丈夫的背叛使她悲苦不已,于是无奈之下只能“弃置”,这其实也是曹植的命运的写照,既然反抗不了,那就只能放弃。所以说这些身世凄惨的弃妇形象让读者为之动容。曹植少年时,与文人墨客举杯痛饮,斗鸡游戏欢愉终日。而现在君臣猜忌,贬官降爵。但是这所有的一切曹植都不能直言,只能在“弃妇”上痛言。

三、曹植《浮萍篇》中弃妇形象塑造与创作心态

曹植《浮萍篇》中经典句子如下: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3]

诗中以“弃妇”的口吻叙述了自己与丈夫结婚以来,虽然早起晚睡的侍奉夫君,而夫君中途情变,“弃妇”心里一直渴望夫君回心转意的情感变化过程。诗篇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来表现缠绵悱恻之情。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一共埋下了两条主线,一是弃妇自己叙述失宠的悲痛,二是诗人以旁观者角度的安慰和关心。诗歌前两句“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用的是“浮萍”这一意象。浮萍,是一种漂浮在水中的浮草。首句就直接抓住了人们心里共鸣的产生,浮萍本无根,奈何总是多情,拉近了诗中女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其实这也是曹植诗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象来起兴,从而达到引起人们关注的效果。然后曹植开始一步步的阐述女主人公出现这样感叹的原因。“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何意今摧颓,旷若参与商。”这四句诗完整的表述出了女子伤感的缘由。

全诗运用近似铺陈的手法简单的介绍了女子从一个待嫁闺中的少女如何嫁做商人妇的过程,那么在描述这一过程的同时,又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婚前和婚后的生活状态娓娓道来,所以诗歌中产生了强烈的起伏感。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辞别父母双亲,来与夫君结下姻缘,然后早起晚睡殷勤侍奉,还是无缘无故地犯下罪过的女子形象。在婚前蒙君惠爱,夫妻感情其乐融融,如同琴瑟,奈何现在受到冷落,与夫君的感情如同商参相隔。每每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几乎难以入睡,整夜躺在床上回忆与夫君度过的日日夜夜和美好的往事,但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的一击,空荡的房间,漆黑的夜晚或许才是她现在生活的常态。无奈之下女子发出了“何意今摧颓”的感叹。这一声的哭泣饱含了女子在当前生活下无尽的伤感和悲痛。但是这种感情并没有在字面上有难过的痕迹,而是把感情发泄到字里行间的普通生活小事中,这就显示了曹植写作的高明之处。“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新人虽可爱,不若故人欢。”这四句其实可以看做是女子表达自己不满的一种表述。茱萸虽然有香气但是却没有桂花和兰花那样芬芳,新人虽然一时得宠,但是最终却没有故人适用。以“茱萸”比喻下句的“新人”,以“兰桂”比喻下句的“故人”,即弃妇自比。丈夫无缘无故冷落自己,所谓的“无端”只不过是丈夫抛弃自己的理由,只不过是自己太过于痴情,不曾怀疑丈夫会情变。在这两句中,女子情绪的抒发还是比较温婉含蓄,丈夫抛弃结发妻子,另寻新欢,但是女子并没有大肆贬责丈夫,更没有去痛骂“新人”。只是单纯的比较“新人”固然可爱如“茱萸”,但是却没有“故人”长久。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看出女子作为结发之妻的一种自信和尊严,先后运用两个“不若”,自我矜夸。这种矜夸就是对于自身情况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蕴含着希望丈夫能够回心转意。

“行云有反期”二句则是进一步表现女子的希冀。此言空中的白云有往回游动的时候,夫君的情感也许会复来。但是这种希望却又夹杂着难以诉说的无奈和心酸。多种情感的交织让女子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在当时的情况下,她们能做的就是等待,祈求有一天夫君能够回来,奈何多少女子在孤苦和寂寞的等待中老去。她们渴望被爱,特别是几乎没有生活能力的女子,她们离开男子后,对于以后的境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女性本身的特质就是柔弱,感情细腻的她们往往比男子更能明白情感的诉求对于自己来说是多么重要。在春秋时期有着相同遭遇的女子就叹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琴瑟想和因为爱情,情感的缺失也是因为爱情,希望也是因为爱情,失望更是因为爱情,但是爱却没有感应,另寻新欢的丈夫抛弃自己一去不复返。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使女子刚刚升起的期望之火又变得微弱。无奈之下只能仰天长叹,但是萦绕在心头的忧虑却是无法摆脱。“悲风来入帷”放在诗歌的结尾,以一种近乎悲悯的格调结束全文。“愁心将何诉”言谈之间表达的是女子空荡的内心和无人诉说的伤心。表达了诗人借“弃妇”之口抒发自己有朝一日能被自己兄长认可,不再尔虞我诈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