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2019-01-13李慧
李慧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听力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会话能力的培养较为系统,且界限分明,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1]。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部分学生虽然能够较好的完成听力或相关英语文章的学习,可是对其中所蕴含的某个单词的实际含义,某种语言逻辑形成的民族背景显得不甚了解[2],这样一来,即使能够较好的完成相应的训练,但在对英美文化、其他国家的文化的认知方面并没有得到必要的锻炼,语言文化的素质也没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这种对文化背景的无意“规避”,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僻,甚至在后续的学习和跨文化交往中形成沟通的障碍。在全球视野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口语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英语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别带来的交流的障碍等,都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5]。而实际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沟通的隔阂往往来源于不同文化承载的语言内容,因此,处理好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对全球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有关文化教学的思路,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和外来文化的学习和运用。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为了获知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是否有必要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继而寻找培养的途径和方案,2011年10月-12月,先后对河南省的一所211院校,一所一本院校和三所二本院校的2501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方面的调查。调查方法涉及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等,最后运用统计软件 SPSS15.0结合Minitab15.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差异较为敏感
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对其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差异较为敏感。在风土人情、价值体系和生活水平的态度上,选择“好奇”的比例都超过了50%,在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方面,分别有54.23%和72.67%的大学生表示“不感兴趣”。
(二)大学生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差异的认知水平较差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当代大学生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有着浓烈的兴趣,但是对其中的文化差别和人文环境等却存在诸多的“盲区”。比如,只有12.82%的大学生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只有8.22%的大学生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只有10.27%了解当地居民的价值体系。
(三)大学生对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
在对大学生问及“英语教学中应该培养哪方面的文化”和“你对所关注的文化持什么态度”时,回答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有67.26%、78.23%和60.19%的大学生分别认为英语教学中注重对“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和“价值体系”的介绍是重要的,有87.01%的大学生认为介绍“地理位置”不重要,有63.20%的大学生对是否介绍“生活水平”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1.语言学是一门变化发展的学科,英语也不例外,在英语漫长的进化历史当中,各种英语变体层出不穷,它们代表的含义在不同的时期也不尽相同[6],因此,为了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该将强对英语变体和不同变体之间的差异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的发展历程。
2.时至今日,包括汉语、英语等世界主要语言在内的语言体系都发展着快速的变换,与语言的表述为主的流行文化已经走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7]。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这种通俗、时尚易为大学生接受的语言的讲解和辨析,这样不但能够如今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相长中改善英语学习的效果。
3.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传递不同文化之间有关日常交际的信息,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对非母语文化的理解和掌握[8-10]。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主动的去了解和发掘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跨文化意识的自我培养。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通过词汇教学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词汇是英语学习的最小的单元[11],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从单词出发,对与该词相关的词组、成语、谚语等进行文化诠释,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2.通过口语教学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12],中西方在日常口语表述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为此,需要在英语口语的教学中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完成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通过英语阅读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分布着大量的英语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大多介绍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等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于中国的文化习俗等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意愿,丰富和完善其知识结构[13]。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4]。以下分别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学生学习角度和教育资源的利用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从中寻找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为人师者肩负的责任的整体诠释。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首先要加强对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对广大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师,不但要让其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应使其明确肩负责任的重大,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和完善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关知识的学习[15]。只有教师这一教学工作的“源头”“摆正了方向”,才能做到“水到渠成”,协助学生对世界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
(二)改变和树立学生新的思维方式
在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进行履行时,教师的角色也完成了由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更加清楚的认识,并逐渐将这一认识融入到英语学习的行动中来[15,16]。这一结果的最终形成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因为,这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文化背后的语言,还使其与该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融合,而这是语言学习的精要之一。
(三)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多种资源的配合[17]。因此,教学活动中除了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发挥其“主场”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还应在课后或业余时间不间断的进行跨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比如教师可以引导或组织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精读和讨论,对当地报刊杂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辩论,也可以组织学生在线观看英语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原版影片,以此达到对非母语国家风土人情、价值取向以及英语变体等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四、结束语
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在时代发展变化极其快速的今天,英语已经不再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出现,更多的时候,英语(包括其他语言)已经成了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了太多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异域风情,价值信仰,这些都需要当今的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本文以全球化的视野,对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并试着给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如果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会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