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19-01-13杨雪刘慧颖
杨雪 刘慧颖
(大连科技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自“新工科”概念一出,各大高校广泛关注和讨论,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17﹞6号文件中将新工科的内容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工程教育的新理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科专业的新结构、分类发展的新体系以及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工科相结合,要找到着力点,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的培养上起步较晚,模式较为单一,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统一规划和系统培养。部分高校只是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并不能将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素养同专业学科学习相结合,对现有的教学教育资源运用不够充分,将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
(二)创新创业培养缺乏创新,仍是教师占主导地位
当前,绝大多数应用型高等院校仍采取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融入了创新创业培养目标,也分配了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但是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大多数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由于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轻视,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中的积极性较差,大多数是被老师带队,才能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而且学生主管认为大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专业课程知识,创新创业属于副科,不应该分配自己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自己的就业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当前大部分大学生既不想创新创业,也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养。
(三)部分应用型高校缺乏创新创业配套教学资源
培养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当前部分高校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对创新创业配备足够的教学实践资源和教师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的教师资源和教学实践资源严重不足,甚至只有一个创新创业教师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其他由兼任教师来担任。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导致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出现困难。
二、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目标要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重新定位,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相融合,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都进行相应的调整,成为较为完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科学的、可具有操作性的符合实际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是所有应用型高校应当认真思索的课题。
(二)加强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投入
培养一支专业过硬、实践经验较多的师资队伍。改革创新创业教师的聘任、考核以及晋升的标准,对于专业过硬、具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制定单独的系列指标,建立激励机制,引进更多的对创新创业感兴趣、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同时增加创新创业实践资源。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部分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缺乏实力为在校生提供创新创新的实力,国家应该给予创新创业表现突出的院校一定的物质激励,如建立前企后校、校内工作室以及校企联合等人才培养系统,建立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基地。这样的资金扶持不但使高校获得了资源,也使企事业单位创新创业带来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双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要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优化和调整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增设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重新架构适合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课内训练、课外实践以及第二课堂共同构成。课内训练主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思考方式方法,通过课内训练让学生课题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课外实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对于课上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为了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增设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可以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学科专业竞赛中。通过课内训练、课外实践以及第二课堂构建比较完善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成立校企合作班,根据企业需要设立动态课程,建立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完善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校企协同育人。从而使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愿意出人到学校为学生进行培训,愿意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老师愿意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实现学校、老师、企业、学生多赢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环,从而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必须人事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必须认识到市场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改革才是应用型高校的唯一出路。应用型高校应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总结经验,把准脉搏,才能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