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2019-01-13王鑫淼
王鑫淼
(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0)
课余时间是指除学生培养计划中课堂教学、实习、实验以外的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说,课余时间还要出去睡觉、饮食等必须的生理活动之外的时间,这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支配,受到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影响作用,不同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效果不同,所实现的个人能力发展也各有不同。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效率,需针对目前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现状展开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现状分析
以某高校本科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这项研究共发放出问卷420张,有效回收问卷408张,问卷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课余时间量、课余时间利用与分配情况、自我管理能力等内容。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大学生性别、年龄和年级分布来看,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现状体现在下列内容中:
大学生有着较为充足的课余时间,在课余时间里,不同大学生的管理和分配情况有所不同,其中以上网的学生最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84%,其次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86%,接下来是睡懒觉的学生,在调查中发现,经常在课余时间睡懒觉的学生有很多,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有课余时间睡懒觉的行为,这体现出了大学生课余时间规划不科学的问题。并且,在大学生课余时间规划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有效利用意识不足,仅仅将课余时间用来消遣和娱乐[1]。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在于:第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产品普及,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在大学生生活中非常常见,这是导致大学生沉迷于游戏中的主要因素。第二,高校对于闲暇教育的缺失,大部分高校都只进行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教育,而不注重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意识的鼓励和培养。第三,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缺少及不明确。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约束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重视分数,进入大学后,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分数的要求降低,学生失去的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进而产生了课余时间利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2]。
二、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开展课余教育
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意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教育的缺失,教育者教育理念的不足使得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并不注重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导致课余时间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和有效的发挥。对此,提出高校开展时间管理课程的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里哟个课余时间的方法与技巧,并实施相应的鼓励措施,向课余时间利用效果理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励。其次,发挥出教育者的引导作用,作为教师,在学生刚刚步入大学阶段时,就应向其介绍大学生活的特征和利用课余时间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实例和自身的实际行动,带领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规划未来的努力方向等,为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提供充足的动力[3]。
(二)发挥校园的组织作用
无论是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行为,都围绕校园生活进行,对此,校园的支持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充分意识到时间管理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发挥出校园的带头作用。可以通过社团、学联等组织,创设一个利用课余时间的大学生生活氛围。然后,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创办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凝聚力,还能为学生留下美好的大学生活记忆,在校园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4]。
(三)为学生提供利用课余时间的平台
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开展校园活动只是其中的一种。针对学生目标的不同,利用课余时间的途径也有所不同。从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的方式来看,一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一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前者的目的在于取得学习成果,后者的目的则在于获取经济,为自己的生活开支争取经济来源。无论是哪种课余时间的利用行为,高校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可以为其建设图书馆等学习场地,优化学生申请学习场地的途径。对于兼职学生来说,高校可以为其寻找适合岗位,或者在校园中为学生开拓出创业与创新的平台。在课程的安排上,为课余时间提供便利,在可行的前提下,提高课程的集中性,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挥出课余时间的价值,在适当的平台中展示自我,提高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高校中大学生存在课余时间利用不足、时间管理意识不高等问题,对此,从问题的产生原因出发,包括学生的行为动力和教育问题几个方面,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的发展对策,分为校园组织、提供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平台和空间、进行时间管理的相关教育等,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提高时间管理意识,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