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区域差异对比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9-01-13占惠琴

魅力中国 2019年51期

占惠琴

(江西省樟树市滨江中学,江西 宜春 331202)

区域地理有其自身独特的区域特征,同时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区域差异对比能够突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揭示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人地关系结构网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区域差异对比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综合性,且很多地区特征比较相似,需要通过区域差异对比才能得出结论[1]。在区域差异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区域之间的异同,并且加深学生印象,巩固知识点。例如:在高一地理“西部大开发”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开发和美国西部开发进行差异对比,并且将两者的地理特征和开发条件进行对比。最后总结两者的经验和不足,借鉴应用到我国地域开发中。这不仅能够使得知识点更为系统化,还能锻炼学生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再比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很多差异之处,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南北差异,教师可以以制作表格的形式横纵归纳相关知识点,对其进行差异对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区域差异对比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还能巩固知识点,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高中地理学习效率。

二、区域差异对比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横纵对比,展现地理事物差异性

高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体系。地理地域的差异性对比能够帮助学生较好的认知到地域不同的情况下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利用衡量、比较也能更好的将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点--空间差异,完整的体现出来。遇到需要归纳地理事物及空间运动规律的问题时,还可通过纵向的差异对比将其中的差异简单明了的呈现出来。高中地理对实践性的要求较高,但是学生很少有机会体会地理事物,观察地理事物,因此,对地理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弱,这一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差异对比,传递地理事物的不同性[2]。

(二)归纳地理事物,方便学生记忆和深入探索

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得到地理基本技能,拓展发散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推理和比较能力。这些能力对高中地理学习来说都非常重要,而比较能力是通过比较判断和归纳地理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地理事物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将其区分开来,形成简单明了的结构,方便学生记忆和深入探索,对区域物理教学中杂乱的知识点整理效果显著[3]。

三、区域差异对比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原则

第一,是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指的是对比的区域之间要能够找到两个区域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再有,两个区域必须同属于一个级别,比如:亚洲和欧洲之间具有可比性,亚洲和中国之间属于两个不同级别,便没有可比性。另外,两个区域之间的组成要素具有相似性。区域差异对比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形式较多,不仅可以对比地理现象,还可以对比地理成因、地理环境,通过对比获得相关数据。当然也有单独对比某个区域要素的,例如辽宁的地域环境中“土”这一要素和四川的地域环境中“土”这一要素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对比,加深学生印象,并要求学生按照可比行的应用原则使用区域差异对比。

第二,是综合性原则,区域差异对比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考虑到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差异。在实施区域差异对比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考虑到两个对比要素之间的辩证关联,地理区域分析、综合比较法可以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4]。

第三,是主导因素原则,地理区域的组成要素为地质、地貌、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还涵盖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聚落等人文因素。那么在这些要素中势必会出现一种或多种地理区域特征和其他区域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其影响地理区域的发展和变化。例如:中国和日本海陆位置便属于主导因素,由于其制约物质、水分和热量再分配,海陆位置不一致,使得两个国家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与水文状况都不尽相同,出现的土壤类型也不同,故而间接造就了不同的人文环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数据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通过数据之间的对比,了解对比区域的面积数据、人口密度数据以及气温数据等等,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各个地域要素的数据[5]。

第四,是地理区域尺度原则,地理区域根据地表自然界异同性进行区分。不过,地理区域根据地表自然界的相似和差异性是对立的,另外,比较区域单位等级越低,内部相似性就越小,差异性越小,反之同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差异对比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归纳地理知识、展现地理事物差异性,并且能够通过相关数据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