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

2019-01-13桑昊

魅力中国 2019年51期

桑昊

(1.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同时快速成长了起来,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与企业实现零接轨?理论与实践能否顺利对接?要如何解决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普遍存在的落差?本课题组通过研究各地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看到,不管落差的程度如何,在解决这项问题的策略上,大都会采用“产业和学校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目前最为广泛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中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是一种以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备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建立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教学见习、工学交替、定向培养、产教结合等途径和方法,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所需人才。同时促进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完善教学体系,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和企业构建一个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校企双方能够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职业学校获得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可以拓宽员工的培训渠道。其次,学校可以很好的解决实训设备不足对教育教学的限制,尤其是汽修专业的建设所需的设备庞杂、经费投入大,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的问题。

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法制保障

国家已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出台相关法律对校企合作的推进进行保障。很多企业担心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违反相关协议条例,使自己的利益受损。

(二)职业学校的教育认可度不够

很多家长依然坚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院校,这也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而三校生高考在这几年也越来越热,这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有一定的冲击。

(三)教育改革措施不配套

很多职业学校对汽修专业教学大纲的修订无法跟上现代企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

三、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办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汽修技术被应用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因此为了使学生符合相应的岗位要求,教师就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办学理念,对汽修行业的发展前景、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技能要求,从而以学生的良好就业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不仅如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汽修工作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对其日后的良好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以职业行动能力为本位,设置汽修专业培养目标

汽修专业要深化发展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以中职学校为首,积极组织优秀专业教师和汽修行业资深专家合作,为学校的汽修专业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建设完善的实验基地,并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学校还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合作关系较好的企业签订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汽修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实际市场需求,吸收新的专业知识,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置汽修课程专业技能模块

首先,要合理设置汽车原理、汽车构造等汽修专业理论课程,保证学生对汽修基本过程以及各类汽车性能有全面认识;其次,要有机械、材料、电子电工等专业方面课程,以便让学生熟知实际修理中的复杂机械、电子器件工作原理;再次,要设置CAD制图、机械手工制图等制图课程,以培养学生认识和绘制各种复杂机械图、电路图的能力;最后,必须要合理增设实训课程,提供汽修实践场所,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类设备工具,确保每位学生至少达到中级工水平。

结束语:

汽车类职业教育的理想办学模式是依托企业、共同发展,这个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开展的成功与否,职教类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不能仅仅是给学生找一个实习或就业单位,而是要依托这个平台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职教类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不断修正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合作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需要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参与,相信校企合作势必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会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