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19-01-13孙艳敏

魅力中国 2019年51期

孙艳敏

(安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安阳 455000)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学习语文是一切生命成长、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的必经之路。语文学科同样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要做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因为文本的思想性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只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反复推敲,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积极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并以此为基础加以拓宽。通过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的德育渗透,才能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来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德才兼备的学生,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建构主义理论,实现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从而实现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使语文教学改变枯燥的教学局面,让学生的身心真正投入到语文教学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和研究当今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初中考不上高中的学生群体,在初中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各科学习成绩偏低或是直接对学习丧失兴趣,其中语文差者占相当的比例。表现在语文学习方面:平时写字难看,常写错别字,写作文句不成章,让人读不懂或者读起来是大白话;在课堂上从不敢举手发言,害怕读错或担心读错被人耻笑,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到了中专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过程中问题越来越多,导致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形成严重的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

(二)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心理负担

由于语文基础薄弱,造成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经常出现逃课、害怕被提问、害怕朗读、写作文等现象。同时也对学习语文,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枯燥的段落划分、文意概括、文章分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到课堂谈起课文就厌倦,谈到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就有精神。

(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一味地赶教学进度,没时间考虑“以人为本”的教学,基本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课上被动地听课,课下做练习、写作业,并且课下能抄就抄,懒得去思考。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只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完全抹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

要想在中职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需要全面把握握中文教学发展趋势,对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中文教学特点采取合理渗透方式,从而使德育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已经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道德准则与行为方式。在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得到传承,还能够使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实现有效的德育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中文学习兴趣,使德育教学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加强印象。而历史故事中包含的思想精神将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将历史人物作为榜样,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

(二)将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想实现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就要注意不能使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只有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在促进其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中文学科不仅在学生语言文字训练中有着重要意义,它同样对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情感与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塑造真正的人的关键,只有加强中文教学与社会间的联系,提高其德育渗透能力,才能使学生自我判断能力提升,摒弃不道德行为方式,树立正确价值观。

四、结语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中职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水平的提升。在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健全其人格,促进其德育接受度的提高,为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因此要加强中文教学与社会现实间的联系,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灵活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将德育教学实际与学生学习特点结合,在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实现社会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