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后进生成因调查研究
2019-01-13叶钟繁
叶钟繁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车头镇中心小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知识基础等各方原因的存在,使得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尤其是初中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后进生。他们没有平等感,缺乏自信,甚至自卑,这样下去日益厌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后进生的现状简述
数学学科的学业测评中及其容易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好的学生成绩会很好,然而差的学生则会很差。这一方面与数学的学科属性有关,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过程、问题表征及知识结构等有关。大部分后进生都有自卑心理,因为他们成绩差或有些方面的习惯不好,是班上的“拖油瓶”或者“包袱”。经常面对老师的冷眼,家长的呵斥,同学的鄙视。心理压抑后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也会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说在后进生中,很多人的依赖心较重。作业抄同学的,考试靠作弊蒙混过关,在家里父母不监督就不能完成作业,自己缺乏上进心。在数学学习上,他们只追求结果,没有去自己探索得出数学运算的过程。
二、后进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解决
从一线教师的言语中,他们普遍认为,后进生的几大问题如下。笔者也翻阅了众多中学生的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对比数学优质生与后进生的试卷,查阅其做题的方式方法,笔者也认为,后进生的问题体现如下:
(一)数学理论理解能力较差
在查阅试卷中,发现学生最为薄弱的,就是对于概念的理解与分析。在现实的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只是能够机械地记忆数学知识,不知道其作用,更不了解知识的作用,更把握不住某个数学知识构成的要素。很大一部分数学差生产生的原因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以及对某条数学知识的构成要素理解不到位而造成的数学成绩差。解决这部分数学差的方法就是要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构成数学知识要素的理解。比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这一简单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很多学生能很流利地背下来,但是真正的去应用这个定义去判定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时,却有很多学生不能做到正确地判定。原因就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这一知识的构成要素理解的很不到位。
(二)数学的空间布局能力
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说过:“在数学中,像在任何科学研究中那样,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抽象的倾向,即从所研究的错综复杂的材料中提炼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把这些材料作系统的有条理的处理。另一种是直观的倾向,即更直接地掌握所研究的对象,侧重它们之间关系的意义,也可以说领会它们的生动的形象”。
由此可见,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观也是密不可分的。几何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空间抽象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实正式接触数学中的几何问题是从小学5、6年级开始的,到中学立体几何才是数学的一个难点,学生普遍反映“几何比代数难学”。但是对于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很容易就能够在脑海之中,展现出答案。后进生与优质生的差距就体现在对于空间想象能力上的欠缺。
(三)数学的运算能力
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钥匙。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数学方法的学习不是直接地体现出来的,数学方法的学习是在知识的发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重视对于知识产生过程的学习,经历定义、定理、结论的产生过程。而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从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掌握在知识产生过程中所积累的数学方法。这也为数学思维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是一个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积累数学方法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一过程,学生更要重视这一过程。由于学生都经历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具体的实例子就不再举了。只是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去重视这一过程。其实只要这一过程教师设计的到位,学生的思维参预的进去,一般来说,对于数学知识的把握、数学方法的积累是没有问题的。而一些学生在数学方法上的不足,正是没有很好地把自已的思维参预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才导致数学方法的积累不足,在解题的钥匙上总是缺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俗语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学后进生的形成也并是非一朝一夕的,因此,有效转化数学后进生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其中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不能袖手旁观,所以就需要想出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尽可能地去达成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目标。对这样的学生,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成因,并找出解决方案进行有效地引导,推动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