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019-01-13雷云蕾
雷云蕾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鄱阳中学,江西 上饶 333100)
一、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即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Bandura, 1977: 191-215)。这一概念自提出后逐渐受到外语教学领域的重视,并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支持。参照这一定义可将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解为:学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进行和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自信心程度的主观评估。那自我效能感到底会对英语学习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英语自我效能感与英语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越好。李昆、俞理明(2008)进行问卷调查指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三个因素中,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自我效能感。同样,李珩(2016)通过数据也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目标设立” 和“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回归效应最为显著,进一步论证了前期研究理论。
张林、周心妤(2016)运用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交策略、记忆策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那么哪种学习策略对英语学习影响较大呢?蔡文华(2017)研究发现在所有英语学习策略中,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呈现明显正相关。因此英语教师应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策略运用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除了这些因素,学生英语效能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Pajares(2002)发现在语言艺术方面,男生和女生一样的有自信心。这一研究发现与胡桂应和许百华(2003)的结论一致,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魏素雅(2012)发现初中阶段学困生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其中学困生中男生的自我效能感一直低于女生。初一时差距并不明显,初二时差距最大,初三时差距又有所减小。因此初二这一年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格外关注。
那除了学生本身的行为,教师是否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呢?余悦(2012)发现严谨逻辑型、关爱分享型、幽默活跃教学风格对正向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严谨逻辑型教学风格对学习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魏素雅(2012)强调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也高,而学习成绩又反过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自我效能,而且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农村地区大量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这是否会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呢?对于学生家长方面,周珍(2015)指出农村初中生的英语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教学现状
从教学目标来看,目前的英语教学仍然是简单地停留在课本知识层面上,学生们以追求分数为最终目标,分数成为检测英语学习效果的指标。当前英语教育仍受限于应试教育,出现了很多英语应试技巧优秀,却无法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哑巴式英语”。此外,教学方法也值得教育者的思考。当前的中学英语课堂仍然是以知识性传授为主,侧重语法规则的分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特别是英语语法知识难度较大、逻辑型强、理解起来有较大阻力。因此,很多学生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不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学习方法也应该引起学生的深思。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语法规则和应试技巧上,死记硬背知识点和语法规则,忽视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的语言输入远远多于语言输出,才会导致大量的“中式英文”的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而且,受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地区的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农村地区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学生。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也较低,尽快提高农村地区初中生的英语自我效能感十分有必要。
三、启示与方法
新课标提出当前教育应关注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自我效能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一方面。那如何才能增强农村地区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呢?基于当前的教学现状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村地区初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一)重视农村英语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源、师资、硬件、学习氛围等方面上仍有较大差异。城市学生较早地接触丰富的英语材料、有较多的英语学习机会、英语学习氛围也更好。这也造成农村学生在意识、知识面、自信心方面不同于城市学生。很多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流于形式,甚至于让数学老师或者其他非英语专业教师担任该学科的教学。不仅扼杀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严重影响到了下一阶段中学英语的教与学,因此,重视发展农村英语教育并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迫在眉睫。
(二)关注农村学生心理
受经济条件和其它环境的限制,农村学生呈现出英语学习缺乏热情、单词记忆机械化、口语表达不自信。在语言学习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比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即使答案不是正确的,也要给予包容和鼓励,切不可直接对学生进行斥责,造成学生有言不敢发的局面。因此农村英语教师要富有爱心、耐心,注意学生情绪的细微变化,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重点关注处于青春期心理转变的初二阶段的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与关心时,会激发自身学习强于的动力,增强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具体的外在环境和抽象的学习氛围。暗示教学法认为,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学习者潜能的开发和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把教室布置得舒适,并通过播放音乐为学生减压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PPT课件以活跃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敬教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只有创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消除心理压力,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观察、去学习,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才得以提高。
(四)设立分层目标和任务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借助承认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按照层次来设立分层任务和目标,避免个别学生交不上作业的局面,也使学困生学有所乐,在点滴进步中增强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英语素养。
(五)建设多元化评价标准
教师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标准,单靠考试成绩是无法展示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有些学生语法学不好,但是具有较高的领导才能。有些语言能力不足,但学习非常刻苦。人人都有优点和长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困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他们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让学生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也能促进其它方面的学习。
(六)培养正确的归因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对成败归因为以下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态、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外界环境等。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努力不够等内部原因时,会让学生产生羞愧或内疚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但是,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学习任务难度过高、环境条件等外部原因时,学生就会产生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利于有效学习。所以英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纠正不恰当的归因,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