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一年级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2019-01-13张媛
张媛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广良小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学习数学义务教育,学生可以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使用的思维去思考,数学的方式来提高发现提出的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而问题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研究的核心。
二、农村小学一年级小学生关于发现并提出准确数学问题的现状分析和重要性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习惯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发现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更加不习惯提出数学问题。这在农村小学一年级教学中尤为严重。在本人教一年级数学中发现,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更加不知道从何提起,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数学问题,在初步教学他们解决问题时,每次几乎都认为列式计算就是数学问题。每次教学时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稍微机灵点的孩子,他们往往一下子说出的是解决问题的算式,而不是问题,更加不用说根据已知数学信息或者已知数学情境或者已知条件去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准确的数学问题。农村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匮乏,数学生活经验贫乏,对问题表述不完整。即使弄明白了什么是数学问题,在发现问题这块还是缺少准确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农村小学一年级小学生发现并提出准确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样重要
爱因斯坦中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它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生活相对单调的农村小学生中,这个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一年级打基础时,就应该给孩子们播下这样良好的种子。
三、如何在农村小学一年级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信息,什么是数学问题
刚开始,从一年级问题教学中发现,学生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数学信息,哪些是数学问题。也不清楚要解决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等等。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6页中开始出现大括号的问题,主要以图画形式出现,如果刚开始教师就单纯问学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一年级小朋友对“数学信息”是懵懂,有的可能直接回答,图中有兔子,有蘑菇等等。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数学信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图画中的兔子只数就明白了本题中的数学信息其实就是指已经知道的左边兔子的只数和右边兔子的只数。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问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直接脱口而出“4+2=6”,而根本不理解老师在问的是什么?更加不明白什么是明确的“数学问题”。那么这时候,老师该怎么办呢?当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请问你说的“4+2=6”中的“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学生自热而然根据图画显示的数学信息说出来,4表示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只兔子,6只是左右两边加起来的兔子的总数,进而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片,发现图中用一个大括号把左右两边括起来了,在大括号下面还出现一个问号如图。
可以知道这表示求一共有几只,这就是数学问题。
经过多次这样的引导训练,学生就会慢慢了解这种看图列式计算大括号的问题什么是已知的数学信息,什么是数学问题。一年级上册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大多数都是以这样的图片形式出现,而且图中都有数学信息的提示,但是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再根据信息按照一定秩序整理信息,从而发现数学问题,并能解决数学问题。
(二)提供足够学具,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在数学操作中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质疑的自信心
近两年来,得益于国家实施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策,即使是处于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各方面的教学设备配置也比较先进齐全。为了使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更加直观,本人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教学环境,在每节数学课中,如果学具和教具能给他们带来更加便利的学习帮助,我都会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学具。比如计数棍,小正方体颗粒、计数器、圆片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等用实物更加直观表现出来。本来注意力持久时间短的一年级小学生能让他们动手操作,有数学活动参与,不断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而且能从动手操作过程中更加了解数学信息,甚至更加直观分析出数量关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就变得很自然。例如,在教学最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20页和21页例5、例6解决问题时,我给孩子们分别准备了足够的计数棍、圆片、或者小正方体颗粒。先课件出示已知的数学条件,然后引导学生选着自己喜欢的学具动手操作把已知条件摆一摆表示出来,再引导学生把实物直观通过画一画在本子上,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引导他们发现呼之欲出的数学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孩子们在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能有纪律地准确操作,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孩子们眼睛里充满了提出数学问题的自信心。
(三)营造开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一年级的农村小学生敢于提问,愿意提问
身处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孩子见识也许没有城市里孩子那么广,词汇量也许也没有那么丰富,在课堂上表现也许稍微拘谨,缺乏畅所欲言的勇气。如何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说出来,提出问题呢?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课堂纪律的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开放轻松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但经常表扬认真听课的孩子,而且经常用最美最准确的语言来夸夸爱提问的孩子。即使提问出错,我也不批评,而是引导全班同学来发现错误并就错误问题当作课堂生成素材引导学生把问题变为准确问题。听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其他孩子也会被感染,对于提出问题都跃跃欲试,热情被点燃,在今后更乐于表达自己观点,即使说错了,也不担心老师批评自己,也就更放心大胆提出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了。
(四)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提问的方法,培养提问创新的能力
在农村小学教学近三年的经历中发现,这些孩子都习惯于解决教材给出的数学问题,或者是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很少有孩子主动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经观察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问,往往包办太多,甚至代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一碰到要提出数学问题的题目,往往有种恐惧心理,甚至留空白不敢提问。
首先,找到一个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知识的“生长点”中发现问题,就是在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交汇点”上发现问题,就是从新旧知识的内在关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一年级小学生对于提出数学问题是陌生的。很多孩子是不明白、认识不清楚的。甚至是混乱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一年级孩子知识和经验,回顾总结之前教材上出现过的数学问题类型。如求总数的数学问题类型是①“…和…一共多少…”②“原来是多少…”③“买…和…,需要多少钱”等等。要想提出求部分的数的数学问题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①“还剩多少…”②“…比…多(或少)…”③“…还有多少…”④“…比…贵(或多或少或便宜)多少…”⑤“应找回多少钱”等等。这样孩子们就知道要想提出准确的数学问题,无非就是之前经常接触过的这些类型问题。具体要提出哪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来解决,还得根据问题情境中的已知量和数量关系来提出。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已有的数学问题中改变数学问题变成新的数学问题,也就是引导实在对提出数学问题有困难的部分学生学会从已有的数学问题中根据已知量和数量关系改换一下某个物体名称或者问题类型变成新的数学问题。教师如果遇到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学生勇于或者不知道怎么提出数学问题时,可以采用此方法。比如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9题,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题的问题是“(1)小灰比小白多几个?”,那么有谁能够提出像第1小题这样的准确的数学问题,强调是不同的数学问题,又类似的问题。聪明的你们只要改变一下哪里就可以做到呢?这时候学生也许就会积极去思考,受到第1小题的启发,学生就会把问题换成“小灰比小黑多几个?”、“小白比小黑多几个?”、“小黑比小灰少几个?"、“小黑比小白少几个?”、“小灰和小黑一共有几个?”、“小白和小黑一共几个?”、“小灰和小白一共几个?”这样无疑也是提出问题的一种策略。
再者,鼓励一年级小学生在比较中提出问题。例如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65页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两种算法的异同比较。一种是凑十法,一种是个位的数先加个位的数方法。面对这两种算法?你们有什么疑惑吗?或者有什么想问的?或者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样鼓励学生观察对比两种方法发现数学问题,以便提出数学问题并指导他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也许学生会提出:“①第一种算法为什么要把9分成6和3两部分?能分成其它两部分吗?”、“②第二种算法为什么要把24分成20和4?”、③“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似之处?”等等。
最后,重视学生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教给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一年级小学生往往在数学语言表达上比较困难,他们问题表述往往会缺少一些成分或者表述不完整不清晰。这不仅源于他们词汇量太少,对题意不理解,也有可能是源自于对问题信息和问题模式不理解,那么这时候就要教师教给他们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一年级学生能提出的数学问题正是上述问题的类型,可分为加法型和减法型。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如果用到加法模式的,从结论到需要知道条件是什么。或者从已知条件即问题信息出发,可以推断出哪些结论,或者说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想知道提出数学问题准不准确,就要分析已知数学信息之间以及和将要提出的数学问题有什么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会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提高看图能力,题目理解能力。
(五)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之后也可以作为专项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
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意识应该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都可以做到这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提问,如果是简单的计算教学,可以学生提问每步计算的意思以及运算顺序等。如果是空间与几何之类的教学,可以从更多方面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总之,有很多教学环节可以精心设计好通过学生的提问来发现更多的知识奥秘,即使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有些地方可能问得不好,感觉很浪费时间,但是如果能坚持不懈这样做,相信以后的课堂更加省力,学生也更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
那么在后期复习阶段,又该如何提高并巩固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呢?我是这样做的,我首先把它作为一个专项练习课给孩子们练习。如首先从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出发,收集整理整册书中需要提出问题的练习题并打印出来让孩子们先练习提出问题,先原题练习,然后再在评讲提出问题时引导孩子们举一返三,先改变原题数字,让孩子们重新提出问题,再改变情境中的人物或者动物等名称进行提问,或者再进行改变问题情境进行提问,灵活变通数学情境,进行提升练习,锻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评讲时,先原题评讲。然后再进行一次重新去掉所有问题,只给出统计图和统计结果进行练习,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发现已知数学信息。鼓励孩子们根据这样的数学信息,猜一猜,往往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呢?让小朋友们来当当考官,猜一猜,可能会出现的数学问题。这样,孩子就会被激发兴趣,热情被唤起。
综合各方面原因学一年级学生的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日常教学中创造出合适的问题情境,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十分必要的。营造开放轻松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有趣的课堂数学活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能主动用准确语言提出数学提出问题,并准确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提问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