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9-01-13王红

魅力中国 2019年51期

王红

(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吉林 农安 130233)

引言: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理念是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诉求,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符合国家素质教育课程目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计算能力教学是当前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探索手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当前阶段,我国部分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认识尚且不够到位,仍然固守着较为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对于学生笔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学生口算、心算、估算能力的提高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想要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教师首先要革新教学观念,不能规行矩步,应当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作为引导者与协助者参与学生数学计算的探索学习[1]。对于不同学习程度与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与敏捷性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找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意义。

例如,教师在上《整式的加减》这一节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状况进行不同的算法引导。针对“已知整式6x-1的值为2,y-1的绝对值为3,则(5x2y+5xy-7x)-(4x2y+5xy-7x)=”一题,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然后教师先听一听学生对于本道题的计算方式。有的同学能够用心算方式迅速说出答案,有的同学需要习惯运用笔算方式进行解答。不管学生运用何种计算方式,教师都要表扬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和主动,然后结合学生的自主思考方式再进行优化算法的引导,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探索,即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计算方法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当前阶段,我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只注重结果,对于解题的过程,教师有所忽略。为了弥补这种教学现状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不利影响,教师应当将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时的解题方式重视起来,认真分析学生的计算过程,剖析学生的数学心理,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多样化算法的优势,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加入计算方法的知识,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计算探索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相关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解题的过程和所用的计算方式,引领学生体验更加简便、更加快捷的计算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计算的多样化的魅力。教师在学生做完习题训练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引导学生开展计算方式的相关探讨,教师可以针对一道习题举例列出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比较其中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其他算法的特点,然后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

当前阶段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计算时,对于算法的优化认识还不够到位,数学计算意识上有所偏差。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数学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多样化的算法教学巧妙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探索中,走适合本班学生的创新数学教学道路。当前研究出的适合初中学生的教学方式包括归纳——演绎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指导法、实践法、竞赛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多种创新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中一项较为适合当代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新理念,对于当代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计算的优势,通过多样化的算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体会到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另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将计算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发展,以此培养出具有夯实数学基础与卓越数学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