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集体备课
2019-01-13孙志红
孙志红
(空军勤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课程改革的加深,只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恐怕是很难系统的把握教材,把握大纲,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在当今要求学生合作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合作探究,构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一、集体备课的含义与意义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学科教师在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通常是由主备人主讲,然后人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意见,以便共享。在这样资源共享和思维碰撞中会产生更多的智慧火花,帮助教师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拓展教学思路。
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它是教师在一起相互探讨、切磋的很好的学习方式
(一)能显著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开展集体备课,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游击地结合起来,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设计好教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集体备课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利于了教师的扬长补短,更利于教师在更高起点上发展,通过对教学工作的全程优化,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三)营造更好的教科研氛围。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解决了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一些问题,逐步完善课堂教学。对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在集体备课中,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同时,发扬教师们的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
二、集体备课的要求
(一)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预设”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生成”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递进行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在集体备课时,要集大家之智慧,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形成有效的方法意见。
(二)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集体备课时,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设计分层教学教案,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三)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集思广益,选择较好地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因此,集体备课必须备如何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如何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一般过程包括: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反思。
(一)初备。主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吃透教学内容,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同时,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二)集体研讨。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然后,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删减、矫正,初步形成教学设计预案,最后由备课组长总结。
(三)修正预案。集体交流后,每个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集体备课的成果。
(四)课后反思。教案实施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反思也记下来。这些困惑、心得正是我们教师业务能力前进的每一个阶梯。
集体备课,能够更新教育观念,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升专业技能。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积极探索,才能真正使集体备课逐步走向成熟,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