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2019-01-13况芳
况芳
(江西省安义县第三小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
(一)过于形式化
教学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采取生活化的形式,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化教学内容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设计好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依旧没有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内在需求,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使得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了形式主义。有的教师在采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教学时,虽然看起来贴近生活,但是没有进一步深化问题,将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与之进行真正的结合,无法给学生带来数学知识的认识和思考,更不能对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带来帮助。与此同时,过于形式化的生活教学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厌倦心理,影响学生学习数字的积极性。
(二)泛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深入浅出。因此在课堂上,不少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结合生活化的例子,但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但凡遇到新的知识点就结合生活讲例子,过于生活化反而丢掉了数学的本质。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数学问题是对生活问题的升华,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选择地合理使用生活化,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数学素养,而不是让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只停留在生活的表面。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一)明确数学生活化的内涵
摆脱教学的形式化,首先要进行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明确生活化的数学应该是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而不是网络上脱离实际生活的例子。因此教师要从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小事入手,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的生活例子,联想到相关的数学问题。同时,选取的生活化例子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使学生在学习后能够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表内除法》一课时,不要总是以分苹果为例子,毕竟生活中已经很少有分苹果的事件发生,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有关除法的其他角度入手。因此,为了避免形式化,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二)以锻炼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针对上文所说的泛生活化的误区,教师应该明确生活化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采取生活化的数学例子是为了帮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有价值、有帮助的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剪纸这一实例入手,剪纸是最直观和最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通过剪纸能够引起学生对于对称轴图形的认识,从最实际简单的例子中学习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内化。
(三)布置生活相关的课后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延续生活化,将课上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课后,应用到生活中,促进数学知识进行合理转化。通过课后实践,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关于角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里后,将自己房间里有角的物品列举出来,并按照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到生活当中,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奥秘。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内化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并产生新的发现和收获,才是数学生活化的真谛。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给学生带来实践机会,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相比起考试中的“高分”来说,能够让学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以及形式,要从小学生的真正需要入手,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例子更好地理解数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避免形式化以及泛生活化,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数学生活化,从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课后生活化的实践,最终将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营造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在有效的课堂中,帮助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