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数字化审计 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2019-01-13宋洁敏李峰
宋洁敏 李峰
(国网辽阳供电公司,辽宁 辽阳 111000)
一、数字化审计是落实审计任务的有效手段
在大数据审计的时代,要想实现审计全覆盖局面,就必须关注到数字化审计的重要性,合理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审计创新才能真正落实审计业务全覆盖目标。数字化与审计的融合出现在审计行业内,推动了我国审计工作向高效、精准的方向发展。企业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认真分析、全局把握大量数据和专业管理系统的特点和优势所在,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来制订操作性强、可靠性高、效率高的数字化审计发展战略,不断扩大数字化审计的数据范围,使得数字化审计形成更好的体系以此来服务于审计工作。
二、数字化审计是实现“科技强审”目标的重要举措
推进数字化审计,坚持走科技强审之路,是电网企业实现全面审计、高效审计、优质审计的必由之路。在电网企业,依托“互联网+”审计云、ERP系统的深度融合,海量数据和新技术应用为企业审计部门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提供了变革的重大机遇,只有科技强审,推动审计技术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业务发展。内部审计要树立科技意识和数字化审计思维,着重加大非现场审计方法运用,研究归纳业务风险特点及其数据特征,主动捕捉和识别经营管理中的异动,通过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锁定风险疑点和目标,实现对系统性、趋势性、苗头性及重要性问题、风险的准确发现和精准揭示。
三、电网系统数字化审计工作的应用实践
电网公司大力推进数字化审计,全面提高信息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强化“数字国网”顶层设计,深化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为数字化审计开展创造了条件。
(一)多方位信息平台应用是基础
公司系统内深化审计系统与业务系统应用深化ERP 业务审计系统、管控业务审计系统和智能持续审计系统融合,“互联网+”政务公开、智能电网、审计云等新业态展现出盎然生机,以此催生出的大数据理念及数字化审计方法给内部审计提供了广阔的审计思路和多方位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系统功能,加强专业系统研究,打破传统专业管理信息壁垒,将专业数据、业务流程、关联业务通过大数据的稽核比对,搜集审计线索和疑点,优化审计标准作业流程,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覆盖面,推进数字化审计水平不断提升。
(二)审计模式创新是保障
以审计项目管理为主线,打破部门岗位或专业界限,从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入手,探索“科学决策、数据分析、查找疑点、重点核查”的数据驱动型审计模式。组织结构按照审计人员专业特长,结合审计需求,加大在前期调研规划、数据分析攻关和审计延伸核查等方面的分析,相互配合、协调开展审计项目。通过深化应用ERP 业务审计等信息系统,熟练掌握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等模块功能点,全面覆盖公司人资、财务、物资、规划、基建、运行、生产、营销等核心业务,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研究核心业务,提高对公司主要经济活动重要业务事项的审计精度和深度。
(三)大数据分析技术是手段
通过对多方位信息平台数据进行收集、转换、整理,形成审计中间表,分类筛选出符合审计需求的业务数据,再对业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关联分析、异常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可疑数据线索,作为审计重点进行现场核实确认,形成完整的审计证据和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发挥审计信息化作用,提高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四)建立审计模型,实现审计成果可持续性
经过数据收集、分析、现场验证等一系列审计过程后,审计人员应将得到验证的审计成果,即数据和审计发现的关联性等,通过建立审计模型等形式固化到审计信息系统中。例如,小区配套费审计模型、电费资金审计模型等。通过固化后的审计模型,持续监控和分析业务处理的流程和数据,识别可能存在违规或风险较大的业务环节。
(五)联动融合,构建与运监中心共享协同的工作机制
建立审计部与运营监控中心业务联动新机制,加强两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推动数字化审计与运营监控(测)中心的有机融合,围绕运维检修、营销、人资、财务、物资等大专业主线条,实现运监中心现有关注异动数据信息向审计业务系统推送,审计人员将异动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与运监中心共享,实现互动衔接、管理闭环。
四、创新实践数字化审计,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数字化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时效和审计质量
工作人员利用审计数据分析工具等软件来处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系统中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来得出经营业务活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精准地进行疑点查询,这样节省了时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审计,提高了审计质量。另一方面,信息系统将数据集成化,使审计人员可以依托专业信息平台,通过对数据采集、筛查、比对的远程数据分析和现场核查相互印证的审计方法,查找疑点,发现企业管理中流程不顺畅、内控执行不到位之处,节约了审计成本。
(二)开展数字化审计,提高审计基础工作水平,促进审计工作从标准化向精益化转变
按照管理创新和规范化管理思路,为提高现场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创新审计实务管理方式,固化业务流程,发现审计线索,确定检查对象,现场跟踪核实查证,及时发现“病症”进行诊断,数字化审计做到有的放矢,做到从项目立项到整改落实每个节点都信息充分,数据详实,提高了审计基础工作水平。数字化不仅明确了便于审计人员以大数据为引领,较快切入审计要点、把控审计重点、发现审计疑点,既提高了审计效率,又突破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审计工作从标准化向精益化转变。
(三)开展数字化审计,提高价值增值能力
随着大数据在企业运营中的广泛应用,审计目标已向风险管控及为企业增值服务转变,审计业务的范围也从简单的核查财务数据逐渐向整个信息系统的全过程审计延伸。因此,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基于现有资源挖掘潜能,主动拓宽思路,优化方式方法,扩大监督范围,审计信息化系统要求对专业系统的功能性、数据处理方法和过程以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审查,继续做好审计项目开展、发现问题整改、内部控制优化等工作,促进内审价值增值,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