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rapper和idoI的差异看中国嘻哈音乐之路

2019-01-13辛笑颖

魅力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大众受众音乐

辛笑颖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福建 福州 350108)

本文探讨的rapper指专门玩嘻哈的文化圈,idol则指新兴的一批在较短时间内聚集高关注度的偶像艺人。

一、5W传播模式下看rapper和idoI的不同

(一)作为传播者的差异

rapper和idol这两个传播主体各自具有鲜明特征,外至服饰、内至性格区分度都很高。

1.服饰:

对于rapper,服装是借以展示个性的艺术。Rapper的典型装扮:oversize上衣、破洞裤子、斑斓亮眼的配色、金链子和墨镜作配饰。如此装扮和嘻哈文化的起源息息相关。嘻哈文化起源于七十年代的美国街头黑人,他们来自贫民窟,买最大号的T恤、牛仔裤这些偏中性的衣服,方便继承,由此诞生了oversize的穿衣文化。九十年代嘻哈爆红,rapper着急炫富,就把浮夸风格全揽在身上,金光灿灿的配饰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于idol,服装是其“多变风格”的人设加成。他们的穿着风格多样且符合大众审美,借助服装的多样迎合受众的各式期待。

2.性格:

“Keep it real”是rapper的信条,他们在公众面前真实表现自我,不避讳对金钱、情欲的渴望,不遮掩自己的陋习,如嘻哈歌手gai曾用微博名 “gai爷只爱钱”、很多rapper在直播中打嗝。rapper宣扬个性且爱憎分明,常常一言不合就互相diss。

idol在公众面前的性格展示是不完整的,往往只有绝对完美的一面。相比于rapper在受到批评时坚持自我,idol遇到批评指正,总是不吝啬道歉和自我检讨。

3.语言:

rapper的语言中存在很多特定的象征符号,大致有以下几类:代表性术语如freestyle、beef、punchline;帮派英语如gangster、thug(亡命徒)、hood(地盘);意义特殊的数字,比如“44”代表44口径的手枪、“100”=保持真实、“50”代表警察;rapper间的特殊交流模式如以“What’s up”问候,在语言间隙插入“you know what I mean”和“man”等的口头语。

4.行为:

Rapper的行为受拘束较少,多依照个人意愿,不避讳骂人、抽烟、拜金等;idol的行为多按照公众和经纪公司意愿,注意维护完美的公众形象,他们勤鞠躬、爱道歉,会第一时间进行危机公关。

(二)讯息(传播内容)的差异

rapper传播的是嘻哈文化,而idol传播的是个人形象。大多数rapper因对嘻哈音乐的热爱从事创作,通过音乐表达自我的情感态度、传播嘻哈精神,但idol不再将其作品作为唯一的传播内容,更多的是通过包装和打造而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idol异化为商品,通过推销自己获得利益。

(三)媒介(传播渠道)差异

rapper的媒介资源相比idol少很多,他们通过地下竞赛、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音乐节等寥寥形态展示自我。idol的资源则相当丰富,成熟专业的经纪公司为其发展做出规划,参加各种节目、演出、广告和影视作品拍摄等。

(四)受众(粉丝)差异

rapper只做单一类型的音乐,因此受众较少且局限。idol可以满足受众对其全部角色期待,因此粉丝忠诚度高,粉丝不断从自我更新的idol身上摄取新鲜感。idol有着组织性强的粉丝团体,核心粉丝间分工明确,且为idol的商业机会和曝光率,他们的经济贡献率很高,体现为购买idol代言的产品。而rapper和粉丝的关系较为微妙,粉丝会通过批评性言论或恶搞的方式与rapper互动,其忠诚度与持续参与度较低,一方面因为rapper粉丝间缺乏组织力量,另一方面rapper较少进行粉丝经营。

(五)效果(处境)差异

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体现在rapper和idol差距悬殊的现实处境上。大多数rapper在中国的生存状况艰难,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只有少数。总体来说,嘻哈音乐目前在中国属于青年亚文化,受青少年群体最多青睐。但近年来一些嘻哈竞技节目在中国反响较大,制造了很多热点话题,嘻哈在吸引资本注入的同时不断扩大其发展。

idol代表的是大众流行文化,其粉丝人数、年龄层次均更多,作为娱乐界的经济命脉,享有丰富优质的商业资源。经纪公司一般全权掌握了idol的包装、商业合作、甚至通过舆论炒作保证了其必要的曝光率。

二、嘻哈音乐在中国将何去何从

嘻哈音乐在中国一路发展,从刚开始少有人问津到开始逐渐吸引资本注入,嘻哈音乐在大众市场上从一片寂静之地到初展喧哗之势,嘻哈音乐人也从万众underground(地下)到强势吸引大众目光。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嘻哈文化在中国的表现样态日臻多样,刚开始只有几个影响力较大的battle比赛,如Ironmic、地下八英里等,到现在battle比赛遍地开花,在我看来,很难简单的说这就是嘻哈文化传播的进步,无数人为了比赛奖金蜂拥参加,奖项的含金量是否会缩水、rapper的质量是否会下降?当小众文化逐步向流行迈进的时候,否会受资本影响丧失其纯粹呢?在表现形式变得多样的同时,其文化本质是否能独善其身呢?这些问题关乎嘻哈音乐未来在中国如何发展。

嘻哈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受多因素制约,一是文化自身如何本土化,融入大众价值体系,二是受经济力量支配,如何获得大众市场的青睐。

(一)音乐需本土化适应中国语境

就文化本身来说,嘻哈在广义的文化政治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它是一种带有批判性的声音,嘻哈音乐对于美国黑人而言就像武器,他们敢于把贫民窟的黑暗生活写进歌里,里面充斥着毒品、斗殴、情色,表达对爱与和平的渴望。在美国语境下,rapper可以最大限度唱他所唱,但嘻哈文化的批判性放置在中国,歌曲无形中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需以更具弹性的方式表达。当嘻哈文化从国外漂洋过海,想要植根于中国这片土壤,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有很多因素需要被扼杀或改良,以适应大众层面的需求。

(二)文化难以在资本外独善其身

就市场而言,作为投资的风向标—受众对于嘻哈的接受度是很重要的一环。嘻哈音乐就像是一门语言,首先要学会去听。说唱音乐注重语言忽视旋律,侧重表达而非抒发,受众很难一下子接受这种音乐形式。嘻哈语言符号在制作者编码与观众解码之间达到平衡,嘻哈音乐就能被大众喜爱和追捧。其次是资本的推动,嘻哈音乐在短时间获得关注,综艺节目功不可没,但在节目中,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批判性被缩小,歌手间的冲突被放大。无可厚非,节目的本质是吸引流量,嘻哈文化的传播度与它无关。就像Ironmic的创始人Showtyme所说,中国既开放又孤立,文化被资本裹挟,说唱音乐何尝不是如此。嘻哈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夹缝中落地生根,地下的创造力使其汲取营养,鲜有问津却自在生长,一旦有开花结果,采摘果实的却往往是不相干的人。rapper在资本中间,受到利益的直接影响。

无论嘻哈音乐最终会带着嘻哈文化走多远,闯入主流亦或重返地下,希望真正热爱hippop的人能够留下,携着最纯粹的热爱,和嘻哈精神同在。

猜你喜欢

大众受众音乐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音乐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