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责任
2019-01-13翁婷玉
翁婷玉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地完善和健全。从最初始时培育专业化的高等人才,慢慢地发展为语言文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逐渐向社会的实际应用靠近。但是,为了要适应人们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汉语言文学教育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的重任
我国在过去实现改革开放,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战略目标【2】,我国的经济水平、科技、综合国力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和提升,但是我国的文化实际发展水平并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人们越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水平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文化不仅对个人的精神层面的净化和升华有重要作用,还对整个社会起着文化凝聚、经济驱动的核心作用,此前,诸多国家大都重视经济的发展,却忽视了文化的建设,因而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是一个必然。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与之有关的文化发展问题就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大家共同达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共识。中华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被中国历史文明赋予特殊的气韵和丰富的内涵。例如,人文精神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得自然和人类的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着中国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注重品德和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等等,都富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和思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语言、文字学习为主要学习目标,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语言文学功底和具有良好文学素养的高等人才,并且具有过硬的中文表达技巧和语言文字研究的专业能力,未来能够在教育、出版、传媒等机构从事相关的汉语言文字运用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汉语言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并让人们可以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语言文字,宣传好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该专业重视对人才基础语言文化知识的培养,还要求具有熟练的语言文字应用技能,这些要求都是对该专业人才培养中提出的非常实质性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言专业相关的人才正逐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许多高等院校只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减少基础课程的授课次数,增加应用技能的专业课程。这样的调整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设置大大地压缩了学生的语言文学基础课程,这样的短期效应并不能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反而这样的调整会让学生无法积淀深厚的文学知识,因此就会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质,不能具备丰富的修养和文化内涵,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专业人才更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重视对专业教师的使命感教育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人责无旁贷的重任,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就应该从专业教师的使命感教育来进行培养,专业教师的责任感和综合素养对于该专业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该专业教师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对于该专业知识的传授就显得比较空洞。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又如何形成文明传承的责任意识?所以就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文化责任意识的教育,让真正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教师实现对学生使命文化责任的传授和教育。
(二)保证汉语言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改革授课模式
此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次数进行了压缩【3】,而增加语言应用技能课程,例如增设辩论课、新闻主持、广告设计等等应用课程。这样的培养模式在长期实施下去,更多的是会培养出“四不像”的人才,缺乏深厚的汉语言文化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这样的人才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应该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加强对专业人才基文学知识的教育。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知识传授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要改革授课模式: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采用多形式的教育模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关专业的教师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相关学习,探索高校有趣的课程传授方式。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责不旁贷的任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人才要秉承宣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在学习期间学习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还要注重应用技能的学习,真正地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