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建筑特色

2019-01-13刘珊

魅力中国 2019年35期
关键词:琉璃建筑

刘珊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50)

琉璃渠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北部;东南距区政府4公里,村南有丰沙铁路通过,村东有京门铁路和石担公路通过。村域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0-140米,三分之二是浅山地。该地发育有石炭二迭纪煤系。在煤层上部复有一层2-3米厚的泥质炭页岩,其质优者含在口中,没有砂质的感觉,称“坩子土”,是烧制琉璃的最佳原料。因为盛产坩子土,数百年来,该村一直享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的美誉。

一、历史沿革

琉璃渠村的形成与北京西山古道息息相关。京西古道出模式口经三家店、永定河,到琉璃渠,是北京向西通往怀来盆地—蒙古高原的重要交通线。东魏时期,曾在今河北村筑城屯兵,这座军城就与古蓟城(今北京)连接起来。由此可知,西山古道最少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

琉璃渠村以琉璃烧造闻名天下。元初,朝廷营建大都城,初在宣武门外海王村烧琉璃,多用京西琉璃渠附近的坩子土为原料,后在琉璃渠村设立琉璃窑厂,由山西榆次县小赵村迁来的赵家负责烧造。据《刘敦桢文集》载:“现存琉璃窑最古老,当属北平赵氏为最,即叫官窑,或西窑”。《元史·百官志》记载:“大都凡四窑场,秩从六品。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领匠夫三百余户,营造素白琉璃,隶少府监,至元十三年置。其属三:南窑场,大使、副使各一员,中统四年置;西窑场,大使、副使各一员,至元四年置;琉璃局,大使、副使用权各一员,中统四年置。”琉璃渠的窑场当时被称为西窑场。明代,营建北京城所用琉璃瓦,主要是琉璃渠和琉璃厂两地烧造。清代,琉璃厂成繁华市区,琉璃厂撤销,与琉璃渠的窑厂合并,琉璃渠窑厂兴盛起来,长期承造皇家琉璃用品。2007年,京西琉璃烧制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京西遍藏乌金(煤炭),门头沟山区村民“皆市石炭为生”(《日下旧闻考》)。他们将山中的煤炭送往京城,同时将食盐、日用百货等,通过古道运回。由此,在京西大道上商贾云集,驼马络绎。琉璃渠村位于西山大道上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的优越。

二、村落选址与格局

琉璃渠村位于古西山大道的入山口,地处京西九龙山北麓的洪积范围。村东有古永定河码头。村落东靠晋家沟,西临丑儿岭,南临九龙山,北靠龙泉务。村落东与永定河有一段距离,既滨水又防洪,是水路、陆路、铁路的交汇地带,交通便利。

该村冬季多刮西北季风,村西北的落坡岭、北天岭、丑儿岭共同形成“砂山”之势,起到了藏风拢气的作用。这种山林屏障既能保养水土,又能避免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难。村落迤东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蜿蜒流过,既美化了环境、保证了温湿度,又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水源,还满足了传统的“水口”观念,从而形成舒适宜居的风水宝地。

琉璃渠古村落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形态和尺度。道路系统以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为主,其间以南北穿插的次级巷道为辅。其中,“前街”自过街楼至关帝庙全长约700米,与湾子胡同、南巷胡同、北巷胡同等相交。“后街”自铁路至振兴厂全长380米,且与北厂路、北砖瓦窑胡同、北巷胡同等相交,构成村落局部“鱼骨状”的路网。从形态上讲,前街、后街均为曲型空间,是村民交通活动的主要空间,构成了琉璃渠村街巷布局中两条主要的道路轴线。前街中段较开阔,村落古建筑多分布其两侧。后街较疏密,两侧主要为现代民居建筑,生活气息浓厚。琉璃渠村的沿街建筑既有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也有现代民居,建筑常采用暗色系砖瓦构成低调平和的空间,肌理清晰,尺度舒朗,与道路两侧的古树、老房共同形成了平缓开阔的天际线。

三、建筑特色

琉璃渠村整体格局清晰,平面呈扇形分布于永定河左岸的冲积平原上。同大多数传统聚落一样,古村整体空间格局并非依照严谨的棋盘状网格,而是依赖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方式,进而形成以西山古道、后街及妙峰山新南道为骨架,以南北向辅路为分支的网状布局。村落各街巷的组团中既有规模宏大的邓氏宅院、琉璃厂商宅院等院落群,也有小巧精致的李氏宅院和三官阁过街楼。

(一)三官阁过街楼

三官阁过街楼位于村东口,坐西朝东,为前街的起始点。因券洞上殿堂供奉文昌等三官,故称三官阁。每年正月十五,街楼上遍挂彩灯,又俗称灯阁。

过街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楼下部为城台状,由砖石砌筑而成。深10米,宽3米,券顶高3.5米。东额“带河”,西额“砺山”,皆是琉璃烧制。两边青石刻有“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城台上建有殿堂三间,硬山挑大脊琉璃顶,正脊由黄绿琉璃构件组成,大脊正中置绿色门楼。门楼上立黄绿相间的宝象,象身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门楼两侧精美的琉璃鸱吻,脊饰大朵黄色宝相花,脊上八个黄色琉璃兽。整个大脊造型华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琉璃烧制的高超造诣。1990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

位于琉璃渠村琉璃制品厂院内。清代乾隆时期将皇家琉璃厂迁到琉璃渠村,由工部官员赵邦庆主持烧造。京城的重要建筑如故宫、皇陵、园林使用的琉璃饰件,基本由琉璃渠窑烧制。工部在琉璃渠窑设督烧机构原址,即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

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整座建筑均以回廊相连。正房面阔三间10.5米,进深一间7.6米。硬山大脊,筒板瓦,戗檐砖雕刻精美。回廊小筒瓦,勾头滴水“万”字纹。两侧耳房各两间。两厢配房各三间,硬山元宝顶,板瓦合瓦。厢房两侧也有耳房,北侧耳房已演变为廊子,南侧耳房两间。垂花门于1958年被拆除。全院墙体均磨砖对缝,院内方砖铺地。该宅院是清代工部管理琉璃窑驻地,对研究当时琉璃烧制情况及民风民俗有很大帮助。宅院基本保存完好。2009年曾按原貌进行大修。2011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关帝庙

位于琉璃渠村前街西,丰沙铁路上行线北侧,始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在2003年。关帝庙坐西朝东,殿宇式建筑。正殿三间,面阔11.2米,进深8.6米,建在高一米许的青石台阶上。正脊吻兽戗兽角兽,琉璃瓦顶,垂带踏跺八级。檀枋施以旋子彩绘,沥粉贴金。两侧耳房各一间。南北两厢配殿各三间,硬山式卷棚顶,满铺绿琉璃瓦,墙体磨砖对缝。正殿内正中设琉璃须弥座龛台。供奉关羽,其两侧的琉璃砖台供奉关平、周仓。正殿前存石雕香炉座一个,汉白玉质地,造型质朴大方。庙内原有明、清石碑六通,记叙历代修建状况及捐资商号人众的名姓,并有修建庙前石桥、戏楼的记载,现已无存。1985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

(四)妙峰山正路万缘同善茶棚

主持琉璃烧造业的五品官赵春宜修建了妙峰山进香新南道时,将家庙观音院改成了茶棚,并添设了车马大院,这是妙峰山进香南道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善,艺术价值最高的茶棚。该茶棚是研究妙峰山庙会民俗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正房坐东北朝西南,面阔三间10.65米,进深10.4米,为勾连搭式硬山建筑,上覆绿琉璃瓦,前为卷棚顶后为硬山调大脊,室内条石方砖铺地,梁架沥粉苏式彩画,外檐椽绘旋子彩画,沥粉绘龙。墙体磨砖对缝,黄琉璃戗檐砖。两厢各五间,面阔16.7米,进深5.2米,硬山卷棚顶。正殿与厢房均建在石台明之上。院门为柏木乌头门,木栅栏,门外两侧墙面上嵌琉璃大字“万古长青”。原正殿内有观世音琉璃菩萨像一座,现已毁。1981年被公布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

(五)琉璃渠村邓家四合院

宅院位于琉璃渠村59号,坐北朝南,由三个完整的四合院组成。院内建筑均为磨砖墙,青石台基,均为硬山清水脊,板瓦顶。整体建筑精良。东院占地长45米、宽16米、为二进院落。倒座房面阔五间16米,进深一间5.4米,中间为大门,门前有两尊石狮基座,为八角形饰有云纹,门对面有影壁,倒座到影壁距离5米。门前有五级踏步,旁有垂带,门槛两侧有抱石两个,上有花卉浮雕。东西厢房各三间,面阔9.6米。过厅面阔五间16米,进深一间5.4米。东西厢房同前院,正房五间面阔16米,进深5.4米,硬上调大脊。西跨院占地长29米、宽16米。倒座房、厢房、正房尺寸同于东院。东西厢房各带耳房一间。此宅院现在保存较好。2011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结束语:琉璃渠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元代至今,已逾七百年历史。琉璃渠村还是京西山大道的物资集散地,是历史上通往晋冀山区、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同时,琉璃渠村的建筑格局完整,交通以京西古道及永定河为轴线,有条不紊。其古代建筑造型精美、工艺上乘,是永定河文化带上的珍贵遗产。

猜你喜欢

琉璃建筑
传统琉璃文化的现代表达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八角琉璃井
琉璃的精工之美
——苏氏琉璃作品风采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