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理念下教学课程应用研究
——以民间艺术再生设计课程为例
2019-01-13王雪涵
王雪涵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要充分发挥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在生活学习中的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之中。
二、民间艺术再生设计课程特点
《民间艺术再生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研究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其目的与任务在于引导和指导学生基本掌握民间艺术的概况,并能够把所学的民间艺术造型特点运用到对产品再生设计中来,增进对民间艺术了解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基于“互联网+”下的实践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则为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开拓思维创造新的再生产品设计,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能力展开对民间艺术的利用,使之成为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涵。
三、“互联网+”理念下民间艺术再生设计课程教学方案指导
(一)“互联网+”理念下民间艺术再生设计课程教学步骤
民间艺术再生设计课程共64课时,每周8课时,共8周。第一阶段,课堂基础知识讲授通常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价值以及民间艺术的基本概念;第二阶段,民间艺术基地实地考察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前往民间艺术实践基地,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了解民间艺术工艺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拓展设计思维;第三阶段,总结归纳是让每组学生根据前期实地考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分类、总结,并对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报,教师给予意见反馈;第四阶段,提取民间艺术元素再设计是可以寻找一些与民间艺术相关的实际项目或者国内外设计竞赛,根据前期总结归纳的民间艺术造型、色彩、工艺等特点,提取相应的元素用到设计中,设计的同时要遵循产品设计的设计原则,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实用性以及审美法则;第五阶段,评价反思就是在设计完成后师生一起总结交流、通常按照先由学生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实际设计成绩进行检查评分,记录每组学生项目或比赛设计的完成情况,通过共同讨论和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优势和弱项,达到共同反思和共同进步的目的;第六阶段,互联网平台推广是在学生完成实际设计后将收集到的民间艺术资料上传在互联网平台上(如公众号、移动设备应用等 ),方便以后学生浏览参考,并将实际设计案例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广,将设计成果转化,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课程项目成果库,将“产、学、研”结合为一体,以便为后期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二)“互联网+”理念下民间艺术再生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指导方法
1.实地考察讲授演示法(前期)
早期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老师讲解、优秀案例展示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形成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践性和联系性很差,无法实践运用和举一反三。所以,运用实地考察教授演示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平时生活很难接触到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这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可以加快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效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了解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产品特点。
2.项目或竞赛引入法(中期)
项目或竞赛引入法的特点是以实际项目或国内外竞赛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教学周期稳定,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或竞赛,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个教学方式的学习,使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制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得到实在性的提升。
3.综合评价法(后期)
综合评价法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后学习状况、课上考核检查、小组成员汇报、设计完成效果的一种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较多,具体操作过程较复杂,它大体包括教师、非遗传承人的评价,还有学生个人、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
四、总结
综上实践表明,基于“互联网+”理念下的民间艺术再生设计课程打破了传统基础教育模式,采用依托“互联网+”理念研究教学,设置新的课程教学方案,把产品设计专业学科综合知识的传授与综合实践运用相结合,进行课上课下民间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操作与“互联网+”理念实践应用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促进了培养重点从“以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向“以技术应用型能力为主”的转变,达到创作—成果、学校---社会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