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源头活水润生命之花
——浅谈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课堂的渗透

2019-01-13李金德

魅力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德育课学校德育德育工作

李金德

(漳州财贸学校,福建 漳州 363000)

笔者作为从事多年中职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走访调查,发现目前中职德育教育并未或很少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而且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当前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重视度不够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读中职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习“一技之长”,将来走上社会能够靠技能混碗饭吃,文化课,特别是德育课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最“无用”的。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也认为中职校的特色就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否则和普通中学有什么区别?正是家长和老师们的这种心理,使得很多中职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随便一个专业的教师都可以教德育,德育课上有些老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有的老师天南海北乱说一气,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获得心灵的净化。相反,这种“无言之教”却教给了学生敷衍和浮躁!

(二)德育课程实践性不足

德育教学,不仅仅在于德育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行动上真正做到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行为文明等,不是“会背”而是“会用”,不是默写在考卷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上。但是许多的中职学校在德育课程设置上往往只重形式,仅仅是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少甚至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会减弱学生的主动性和配合性,长此以往,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将变成“记问之学”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程度不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时候并未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相融合,中职德育教师也没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优势中寻找到启发性的材料和方法,特别是有些教师“言必称希腊”,用西方的“文明”比较当今的社会弊端,殊不知,当今社会的弊端正是因为丢掉了中华传统吸纳了西方的所谓文明所致。这就让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这样的德育课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无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的内在联系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对我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中职德育工作的要务。

(一)以德育为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兼有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德育永远是传统教育的最高宗旨。《论语·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眼里,“孝”“弟”“ 谨”“ 信”“ 爱众”“ 亲仁”才是一个人应该花力气去追求的,有了多余的精力才去学习文化和技能。德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培养的目标是“圣人”和“完人”。所谓“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

(二)民族气节与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古人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道德追求相结合。无论是渴望“美政”的屈原,还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又或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再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无论是他们的民族气节故事还是他们慷慨激昂饱含深情的爱国文字,都可以让学生热血沸腾,激起他们原本就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情感,使他们获得心灵的共鸣。

(三)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南宋教育家吕祖谦《丽泽讲义》有云:“古人之学,十分之中,九分是动容周旋洒扫应对,一分在诵说”传统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伸纸捉笔”“占毕句读”“拜起坐立”皆足以成大学之事。朱熹专门编写了《童蒙须知》作为儿童道德行为训练的教材。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五个方面,对儿童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作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为我们今天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这种行为经过长期的训练就成为习惯,而好的习惯可以形成好的品德。

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家、校、社会三方联动的教学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规定:中职德育教学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七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远大理想、身心和谐、道德规范、职业素质、幸福家庭观、法律意识。要想使这些目标圆满实现,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需要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进行融合,构建三方联动的教学机制。

(二)加强德育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德育不是纸上谈兵,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德育实践: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扫英烈;周末到敬老院陪伴帮助老人;假日到九龙江捡垃圾保护母亲河……我们还将传统教育中的习惯培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洒扫应对进退”中学习做人,学生们课前课后都要给老师行礼,校内外见到老师都要主动问好,要求学生第一节课前晨读,晚自习练习写字,这些细小的行为,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渐渐形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必将终生受益。

(三)有针对性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爱国”--自古“文死谏、武死战”将历代爱国的悲壮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故事中,在对古人的敬仰中产生爱国情怀,同时教育学生,新时代的爱国精神,就是将自己的才智贡献给这个养育过自己的国家和亲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传统文化古诗文也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例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例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有古诗词参与的德育课应该是最美的德育课。

猜你喜欢

德育课学校德育德育工作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