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贵教授运用推拿结合中药治疗婴幼儿湿疹验案举隅*
2019-01-13贺磊娟李曼婷陈英英王金贵
贺磊娟 ,李曼婷 ,陈英英 ,2,王金贵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王金贵教授致力于中医推拿教学与临床研究,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其强调谨守病机,内外兼治,各得所宜,优势互补;以内治用药之理,指导外治施术之法,创立的“津沽小儿推拿”颇具中医特色,理论与操作独特,临床疗效十分显著。笔者有幸跟随王教授学习,见其运用此法治愈婴幼儿湿疹2例,故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1 病案举隅
1.1 病案1 患儿男性,3月余,2018年4月2日由其母代诉以“头面部连片密集丘疹,水疱,耳垂部糜烂、流滋,连及颈部5日余”为主诉初诊。现病史:患儿5日前无诱因颜面部出现密集性、颗粒性红色丘疹,此先由两颊开始,随后额头、眉间、头皮也随即出现丘疹,小水疱,耳垂部糜烂、流滋,轻度肿胀,并有少许黄痂,颈部也密布红疹。因瘙痒时常啼哭,烦躁不安。未予以任何治疗,遂来本科就诊。来时症见:纳差,易哭闹,睡眠差,大便稀夹奶瓣,每日4~5次,味臭,小便短赤,舌边尖红,苔白腻,指纹偏红。辨证:该患儿出现红色丘疹,水疱,且糜烂流滋,瘙痒,诊断为湿疹,纳差,大便稀夹奶瓣,舌尖红,小便赤,证属脾虚湿盛,心火旺盛,风邪侵淫。治法:健脾除湿,清心泻火,疏风止痒。王教授方选用消风散加减。方药:荆芥 6 g,防风 6 g,牛蒡子 6 g,蝉蜕 6 g,甘草 2 g,石膏 6 g,知母 4 g,木通 4 g,炒苍术 8 g,苦参6 g,竹叶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予以推拿,采用津沽小儿推拿核心特定穴治疗:补脾土1~2 min、揉板门 1~2 min、推上三关 1~2 min、泻心火1~2 min、清肺经1~2 min。以泻法为主。手法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该患儿月龄小每穴每次操作1~2 min,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共计10 min左右。因该患儿以母乳喂养为主,王教授嘱其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鱼腥海味等发物;同时嘱咐家长注意日常护理,给婴儿穿宽松纯棉衣物。
2018年4月9日复诊:患儿皮损大部分消退,颜面部少许红斑,颈部痊愈且情绪稳定。方药与小儿推拿效不更方,同时配合捏脊。
2018年4月15日3诊:患儿皮损完全消退,皮肤光滑如初。3月后随访,皮损未再复发。
按:脾虚湿盛者,则因脾胃运化失调,湿浊内生,犯溢肌表,发为湿疹。《黄帝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医宗金鉴·血风疮》曰:“血风疮,此证由心肝胆脾之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外科大成·不分部位小疵》中道:“诸疮痛痒,皆属于火。风盛则痒,盖为风者,火之标也。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说明火热邪与风邪均为皮肤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所以风邪侵袭人体后往往首先出现外表肌肤的病变,并且发病迅速,易致痒。湿疹责之脾虚,湿热内聚,外受风邪袭于皮肤而发为湿疹。此患儿体内有火热与湿,外受风邪,而发于肌肤为湿疹。王教授谨守病机,辨证该患儿湿疹属脾虚湿盛型,心火旺盛,风邪浸淫。故采用消风散治疗,方中以荆芥、防风、蝉蜕疏风透表止痒为君药;配伍苍术、苦参燥湿祛风清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消风散唯一不足之处是,只祛湿而缺乏健脾,单一味苍术健脾之效力远远不足。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湿,健脾不足,脾运化功能差,脾虚无以化湿,致水湿积聚。方中只给苍术、苦参燥湿,而健脾不足,未根除生湿之源。小儿常需顾护中州,若过多使用健脾的药物不仅会生热,还会抵消石膏、知母的清热作用,但小儿推拿手法健脾补而不滞,弥补方药健脾之不足。王教授以内治用药之理,指导外治施术之法,用推即用药,各得所宜,优势互补。小儿体质柔嫩,为纯阳之体,因方药祛湿效强,健脾效弱,取穴以补脾土、揉板门为君,补脾土可健脾益气,揉板门以健脾止泻,两者手法比方药效专,且施行手法时均补中带泻,使补脾土不会太过滋腻,补而不滞,以防瘀滞生热,发挥手法的双向调节作用以弥补方药之不足;推上三关既可温阳透托,又可防止石膏、知母清热太过;佐以泻心火清心除烦,以清肺金疏风止痒,固表实卫。使脾气健运,湿无所生,心火消去,皮损自退[1]。
1.2 病案2 患儿女性,2岁4个月,2017年12月7日以“全身出现密集丘疹,流滋,瘙痒7月余,伴发育迟缓”为主诉就诊。患儿7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密集性丘疹、流滋、结痂,双腿内侧较重且伴鳞屑,时而瘙痒,睡眠差,反复不愈。曾口服扑尔敏、外涂皮质类固醇激素,未效,遂来本科就诊。患儿就诊时,神情萎靡,腰酸肢软乏力,体形瘦小,头发稀疏有枕秃,五心烦热,食欲差,口渴不欲饮,寐差,大便质稀,小便可。舌红苔滑,脉濡细数。辨证:该患儿全身出现丘疹,伴结痂、流滋、瘙痒,诊断为湿疹。食欲差,流滋,大便质稀,苔滑脉濡,属脾虚挟湿,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属肾阴虚。证属脾虚挟湿,兼肾阴虚。治法:健脾除湿,滋养肾阴,疏风养血。王教授方选用消风散加减。方药:荆芥8 g,防风8 g,胡麻6 g,牛蒡子 8 g,蝉蜕 8 g,生地 8 g,知母 6 g,当归 8 g,炒苍术10 g,玄参8 g,甘草4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给予推拿手法治疗,取核心特定穴:补脾土、推掐四横纹、运八卦、补肾经、揉二马、推三阴交、揉血海、补大肠、推后溪、清天河水、清肝经。每穴1~3 min,每日治疗1次,每次总治疗时间20 min左右。并嘱患儿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禁生冷、黏滑、肉、鱼、虾、蟹等物。
2017年12月14日复诊,全身丘疹明显减少,瘙痒减轻,寐安,大便调,舌质稍红,脉可。方药继续予以原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推拿处方中增加捏脊。
2017年12月21日3诊,全身皮损基本消退,无瘙痒,五心烦热减轻,食欲佳。停服中药,推拿处方不变。
2018年12月28日4诊:全身皮损未见,皮肤光整。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圣济总录》曰:“小儿体内有风热,脾肺不利,或湿邪搏于皮肤,壅滞血气,皮肤顽厚,则变诸癣。或斜或圆,渐渐长大,得寒则稍减,暖则痒闷,搔之即黄汁出,又或在面上,皮如甲错干燥,谓之奶癣。”脾虚是湿疹发病的主要原因,脾虚无以运化水液,则生内湿,湿性黏滞,决定了湿疹的缠绵难愈;湿疹初起因风湿热相搏,内侵于肺,浸淫血脉,久之湿蒸化热,损伤阴血,血不养肤,血虚风燥,血行不畅有瘀,瘀而生热,则该患儿出现肾阴虚。王教授谨守病机,辨证该患儿属脾虚挟湿,治宜健脾疏风除湿,又因该患儿兼肾阴虚,故王教授方药采用消风散加减。王教授方中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为君,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止痒;以生地、玄参、知母滋阴泻热润燥,共除五心烦热。但苍术健脾力量效弱;滋肾阴,生地远远不够。《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贼风偏枯方论》曰:“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治之先以养血,然后驱风,无不愈者。”方中当归、胡麻养血活血力量远远不足。
在推拿处方配伍中,王教授强调推拿与中药之间优势互补。小儿脾常不足,四时脾旺不受邪,以补脾土、推掐四横纹、运八卦,调中行气以助脾运,通过健脾补脾行气,以达脾运湿化之效,以弥补方药中苍术之补脾、运脾助生之不足;以清天河水为辅,既可清五心烦热,又擅透疹,较知母、玄参清热作用平和,而无清热太过之弊;揉二马,滋阴益肾,既不过凉又不过于滋阴,以防伤幼儿脾胃,在手法上弥补生地之不足;推三阴交、揉血海,活血养血祛瘀效强,弥补方药中当归、胡麻养血活血不足;推肾经,既可补肾又可清肾阴;配以泻大肠、推后溪,共除湿,且手法施行时泻中带补,可防中药除湿太过;捏脊对五脏六腑之背俞穴有较大的刺激,可以起到调理全身机能、促进脏腑气血、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王教授谨守病机,用推即是用药,以小儿核心特定穴与方药两者优势互补,使风邪去,湿热除,脾运强,血脉和,则瘙痒自止,皮损自愈。推拿与中药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疗程,使患儿少受湿疹皮损瘙痒之苦。
2 讨论
婴幼儿湿疹,中医称之为“奶癣”或“胎敛疮”。临床表现为头面部皮肤潮红、丘疹、水疱,水疱破后渗液,糜烂,结痂,瘙痒剧烈[2]。好发于0~2岁婴幼儿的面颊、额部、眉间、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也可累及。本病多于冬、春季发作或加重。中医认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稚阴稚阳之体,或因其外感湿热之邪,以致遍身起疹,甚则流脓,遂成奶癣或胎敛疮。《外科正宗》中曰:“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滋流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此属于胎火湿热。其中湿为发病的主要因素,湿性黏滞,缠绵难愈,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易寒易热,将养不甚,易伤脾生湿。故婴幼儿湿疹病变责之脾[3]。
此两例婴幼儿湿疹,病机同源于脾虚,王教授谨守病机,主证辨证属脾虚湿盛,兼证分别为心火旺盛、肾阴虚,两者病例都采用消风散,属异病同治。清代吴师机之《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而王教授以内治用药之理,指导外治施术之法,此两病例所用方药一致,但手法却不同,因其兼证不同采用内外兼治、有的放矢地运用推拿结合中药治疗湿疹,同时注意到各得所宜,优势互补。治病必求于本,王教授从根本上改变患儿的体质,既治标又治本,取得桴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