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作品乡土情愫探析
2019-01-13蔡健
魅力中国 2019年41期
蔡健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托尔斯泰说:“我匍匐于这土地。”
这位被誉为“土地上的作家”的文学标杆,以最切微的体察与最忠实的笔触记录下生长于乡土的人民的卑微与痛苦。这份乡土情愫带来的无边惘然与追忆贯穿着世界文学。
我们生来就匍匐于乡土,这是生命羁绊式的无可摆脱的联系,我们的每一滴汗水与血液都最终流向土地的脉搏。正如肖邦告别故国前所带的那一杯土,映射着所有成长的秘辛、血脉的流传和文化的更替变动。
哈瑞.马丁松的一生都臣服于瑞典,他的所有作品都带着特有的风情,以至于晦涩难懂的方言与反复颠倒的文意表述一度成为翻译家的难点。他以真实可感的叙述将他的成长全盘托出,随之而来的是无法复制的瑞典风物。他极具隐忧地指出时代变迭中人们归属感的缺失,投赴城市的荣光背后是意义的真空。
日益增长的精神压力和逐渐普遍的焦虑孤独所折射的是内心归属的虚无。失去乡土羁绊的人们以轻飘飘的姿态飞向云端,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消弭殆尽的内心之重。
这份乡土的,生活的,以至于是生存的沉重与哀愁,恰恰是人类最不可丢弃的生命枷锁。一如终生用波兰语写作的米沃什,一如文字粗糙野蛮而富含风俗的索尔仁尼琴。一杯泥土,重达千钧万钧,重比江河大海。
古时流传的皇帝亲耕这一近乎祭祀的仪式,反映的实为自神农起就存在的对于土地的天生敬意。“社稷”二神所代表的千万山河,映射着数万万人民对于土地的崇敬、祈求与依赖。
哪怕被踩在脚下,土地依然值得我们敬畏和最谨慎的对待。恐惧、迷茫与空虚往往源于生命意义的缺失,此时不妨匍匐而静听来自土壤胸膛的呼喊,默念这份萌发于血液源头的文化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