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升华
2019-01-13李保平
李保平
(鹤壁市博物馆,河南 鹤壁 458000)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过: “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信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受到很大的冲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有担当、有作为。
一、历史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学生是社会 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中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 习、奋发成才的志向;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中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四)开展生命教育是历史课的重要职责
历史课堂还存在和中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部分老师不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中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加剧了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老师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五)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扩展和提升已有的课程资源,提高历史课堂的生命教育魅力
司马迁说过,“人贵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生命的抗争史、留下了许多生命的赞歌、挽歌。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对历史并不感兴趣,就是认为这些人物距离我们太遥远,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跟他们相提并论。为此我们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创设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来展示鲜活的真实的历史。
(二)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生命教育资源,在无痕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印迹教育效果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张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开放性的课堂使教学既有可预设性又有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而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均来自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反映,是新课程中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它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生命教育的亮点,是学生对生命的种种思考,需要我们历史教师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发展中提 升思想境界,做到关爱生灵
在大力提倡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考虑到初中生所特有的活泼 好动、可塑性强的特点,要进行切实有效的生命教育,就必须运用各种现代化 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生命教育由静态向动态发展,这样才能 吸引学生的视听,刺激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四)挖掘乡土化生命教育资源,让生命教育无痕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加里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我们的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拉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五)拓展社会、家庭、学校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挖掘教本资源,还应积极拓展社会、家庭、学校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资源,抓住社会、家庭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有利契机,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生命教育,从而使我们的生命教育能够延续下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生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所以作为历史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