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探微
2019-01-13侯改儒
侯改儒
(河北省唐县北店头乡东杨庄小学,河北 唐县 072350)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把“课堂教学质量”替代“有效教学”,过分关注教学成果跟教学目标间的切合度,但是却没有重视课堂教学活动是不是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数学知识比较复杂,知识点也比较散乱,要想系统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归纳整理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很多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甚至走了弯路也不能解决问题。但是,经过认真总结分析可以发现,数学解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关联性与逻辑性强,只要教给学生用科学的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整理,就可以慢慢探索中其中的规律,完成解题过程。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找出各个环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式,享受解题带来的快乐,激发其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一、农村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严重的应试思维阻碍了学生自主解题的方向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解题能力提高不上去的主要原因就是被应试思维所影响,无法突破应试思维的局限,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突出。由于农村小学生升入重点初中的压力比较大,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重视摸索解题多样性,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这就限制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对其解题能力的发展不利。很多学生通过开展所谓的“题海战术”,针对某一种数学类型问题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套路,这样的方式看似高效,但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且长时间受应试思维的束缚就难以让学生获得解题的成就感,也没有挑战多样化解题的欲望。
(二)基础知识的缺失阻碍了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除了应试思维的限制之外,部分小学生解题能力不强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要注意巩固知识点。当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之后,刚适应小学生活,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可能就会有所欠缺,导致其解题能力不高。毕竟数学科目具备很强的逻辑性,解题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培养,强化基础知识掌握。
二、培养小学生解题能力的两点措施
(一)培养小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对学生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此作为前提和基础。如前文分析我们知道,学生在应试思维的影响下缺乏解题的灵活性,在认清到这一点问题之后就要能够“对症下药”,打破应试思维的束缚,让学生养成一题多解的思想意识,让学生不再被“标准答案”影响,能够发散思维,在数学题海中找到合适自己的解题方式,培养解题的灵活性。教师要认清这一现状,以此作为发力点,让学生多思考来刺激大脑思维,提升解题能力。比如,在活动中进行数学实践,属于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像在学习圆的周长的公式的时候,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也就是C=πd=2πr,要给学生讲解公式的来历,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针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践活动找出数学问题解决的方式,以此来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孔子曰:“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所以,数学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并为其提供材料,让他们参与到问题体验与探讨过程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比如,在学习“正比例”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知识点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把竹竿垂直的放置在地面上,各组同时测量竿影长度,再测量竿长,然后汇报数据,填写表格(表略)各组从表中选择两组数据,计算影长与竿高的比值,再填写表中第四项(影长、竿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对比具体数值数据,学生能够看出:时间和地点确定的情况下,物体自身的高度跟其影子高度的比例数值是固定不变的,成正比关系。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通过折对称图形与不对称图形,再要求打开已对折的图形。通过三次实践让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发现: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次操作发现了“重合”问题,第二次操作发现了“部分重合”以及“完全重合”问题,最后一次操作发现了“轴”。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去观察、去思索、去比较、去分析,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所在,对轴对称这个知识点的内涵有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总之,学生动手操作,能够让数学问题更加的切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数学化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提升解题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
(二)通过分类讨论进行分析和解题
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分不同情况进行问题的讨论,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解题方式。分类讨论解题方法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个章节,用途比较广。在让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时候,会出现多种状况,有可能每种条件下经过分析都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在分析和解题的时候要视情况而定。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要先让学生找出题目的主体条件,确定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要全面考虑不同情况下得出的不同结论,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这是分类讨论进行分析和解题的原则。比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教师可以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购物情境作为出发点,给出下列的信息数据,让学生以此为依据提出数学问题。因为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通过解决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跟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总之,数学课堂的生命线就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