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渗透

2019-01-13周月英宫甜甜邢瑶瑶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应用文美育美的

周月英 宫甜甜 邢瑶瑶

(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天津 301636)

在当今新时代大背景下,美育越来越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重点关注领域,因此高职院校中的文科类课程更应成为进行美育元素渗透的重要载体。应用文写作虽然不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那样以美为主要元素,但其本身也是具有学科审美特征的,然而实践教学中却往往忽略了其审美特质,忽略了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渗透,因此在应用文写作的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努力深入挖掘学科的美,再加以多种教学手法将其与学科内容相融合,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反映当前教育总目标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美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关注领域,体现了加强学校美育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网络时代,全面开放的网络媒体平台,功能齐全的智能电子产品已成为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必备日常用品,越来越多的高职生上课携带并使用手机,经常在课上从事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情。许多高职生本来在人生目标、人生理想、自身价值观等方面不甚明确,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又相对较弱,使得其审美趣味、审美情操、审美能力相对低弱,这些都是高职生很难达到职业教育的终极教育目标的影响因素之一。对这些问题的修正单靠职业技能教育是难以改变的,而美育的特点和作用在这些方面恰好可以给予纠正和补充,使其完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具体谈及了美育的方式:“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中,文科类课程成为开展美育的主渠道,应用文写作课作为基础人文课程更要承担着美育重任。

林崇德先生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将年龄阶段18~35岁青年归属为成年早期。“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中,在掌握知识方面所面临的目标已不再是对知识的获取和占有,而是如何运用知识、经验、技能及道德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潜能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取得工作及人生其它方面的成绩,承担和履行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达到对社会的新的适应,获得自身的发展,并对人类作出贡献。”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这一阶段,他们在课堂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了为升学而学习的目的,而更偏重于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的联系。高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传授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阶段正是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需具备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职业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高职类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

谈起学校美育,大致可以总结以下几种观点:其一,认为美育就是美学教育,即美学理论知识普及的课程教育;其二,认为美育是艺术教育的专属,单纯的追求艺术美感;其三,认为美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其四,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蒋冰海先生在《教育学导论》中这样描述美育:“美育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一切的美育活动,都应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心灵,主要指人的思想与情感。所谓美育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就是审美教育处处要为塑造美的灵魂而奋斗,使人有崇高的审美理想,有正确的方针方向,也就是要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心灵,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实际生活中去,形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作为最有意义而又最复杂的人的教育,学校美育应融入到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共同完成对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个性、激发创新精神的教育目的。

当前高职教育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或为必修课或为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均可获得应用写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些写作课更偏向于课程实用性、规范性、理论性的传授,而忽略了该课程的审美特质,忽略了其美育功能。高职学生本来学习的主动性较弱,再加上无法从刻板、枯燥的传统理论知识学习和写作学习中获得美感享受,就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乐趣,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把应用文写作课当作休息课、调整课,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难以实现学科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写作教学实践中的美育元素渗透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应发挥理论知识传授和审美情感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努力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元素,并将美育元素与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渗透、熏陶、感染,使学生除了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感、树立审美理想、塑造完美人格。

1.在理论知识传授中感受应用美

高职生在中学阶段接触最多的文学作品是小说、散文、诗歌等,这些文学作品多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同感等,经过环境渲染,再集多人性格特点于一身而虚拟一个主人公,同时虚构一个故事情节来完成的作品创作,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从中感受或喜或悲的情感体验。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极具中国美学特征。在文学上也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写作方法。

而应用文写作却恰恰相反,是一种实用写作,应用文中的“应用”即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文”,即为文种。因此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时,要求所选用的材料、所涉及的人、事、物、数等都必须真实,务必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尤其数字必必是真实、有效或经过科学测算,容不得半点疑惑,因此真实就是应用文最大的美。美和真是相通的,在哲学上叫作“以美启真”,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以真育美”。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借条的写作中,涉及的金钱数额、物品数量、归还日期等数字要求必须真实准确,一旦虚拟伪造,不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造成繁琐而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务实”“务真”“务全”的审美理念渗透于课堂,使学生在微风细雨中获得应用美的享受。

2.在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中感受合作美

常规的应用文写作实践多是老师讲授写作理论知识,示范典型案例,然后学生按照模板进行模仿写作,再经过多次反复练习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早已被高职生们厌弃,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宁愿不会写也不愿意进行机械性写作的现象,这种教学法固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很难有所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有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理念,要学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自由与创作空间。如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实践中,应秉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用传统讲授法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用现代合作探究法进行完成小组调查报告的写作,并将调查报告制作成ppt,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同学间进行互评、点评,最后小组合作完成写作修改和总结。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自由成组,分工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提高。再如讲到毕业类实用应用文写作时,与其滔滔不绝的讲解求职信、简历的写作方法,不如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法,虚拟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招聘岗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招聘情节。首先依据启事文种的知识写一份岗位招聘启事,再依据该招聘启事要求进行求职信及应聘简历的写作,同时将课堂变为应聘现场,由学生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依据自己所写的招聘启事、应聘求职信、简历进行情境角色扮演。学生们有了这种身处其中的体验,再加以学生自评、点评、小组讨论、总结,他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作的招聘启事、求职信、简历的问题,同时更能明白这些文种的写作特点与要求。这样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实现了实践课的课堂翻转,实践的体验远远胜过教师单纯灌输式的传授,这样的实践课教学不但使高职学生加深对应用文各文种写作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更好地将课程所学与职业就业相对接,能顺利完成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过渡。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讲授与合作探究相融合,在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中渗透给学生美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形成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理念,以及对工作进行及时反思、总结的职业精神。

3.在格式结构分析中感受建筑美

闻一多先生曾就新格律诗体倡导过“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应用文亦如此,对于应用写作的格式有着统一固定的要求。标题、开头、主体、结尾、落款等等每个部分都有着内在的、外在的格式要求,彼此间相互联系、互为部分、构成整体。这种“建筑美”尤其表现在公文写作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渗透应用文格式的美育元素。

建筑之美或整齐划一,或不拘一格。应用文中的建筑美应属于前者,以公文写作为例,规范化的格式有助于保证公文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有效性。外在形式统一要求:标题居中;称谓在标题下一行,居左;正文在称谓下一行,首行空两格;落款在正文下,居右。内在形式要求:条理分明、合理分层。多采用“三部曲”的结构形式,即“为什么”“写什么”“要求什么”,这种形式结构与基础教育阶段的信函写作格式是一致的,教学中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形式美的法则包括整齐一律、匀称比例、对称均衡、对比调和、多样统一。我国传统审美观点始终认为整齐划一、均匀协调、合情合理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修剪整齐的道旁树、对仗工整的诗句、规划合理的建筑群等等,这些都能带给人们整齐、和谐、匀称的美感。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带领学生们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去感知生活中的“建筑美”。

4.在敬辞、谦辞的运用讲解中感受文化美

教育是关注最复杂最有意义最美的人的成长的活动,中国传统美学也是一种关注人在社会中成长的育人学,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的精华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感,将这种精神和美感与应用文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高职生美的情感。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传统美学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敬辞表示对别人敬重;谦辞则用于自我表示谦恭。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体现着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更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正是利用传统礼仪文化进行美育的大好时机,如在应用文写作中经常要求使用“此致-敬礼”“敬上”“妥否,请批示”等常见惯用语及礼貌用语。那么在应用文写作中的宣告类、致辞类、外交类等文种写作练习中,可以将“久仰”“指教”“莅临”“垂询”“高见”“令尊”“家父”“赐教”等等敬辞谦辞的传统意义、使用价值通过多种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美的熏陶,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

5.在与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中感受简洁美

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应用文的语言都讲究美,但美的内涵不同。文学作品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图画和人物性格,语言需要进行艺术加工,是日常语言的再创造,具有艺术感染力,能与读者达成情感共鸣,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相应地具有形象生动、凝练含蓄、丰富多彩的特点。而应用文写作由于重在实用,则相应的要求语言朴实,用实实在在的语言直接明白地把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出来,不追求华丽辞藻,也不搞含蓄内敛,就只是简单地平铺直叙。

以人物描写的语言为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段关于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时人物形象描写的精彩文字:“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本段描写通过对王熙凤衣着、配饰、面容、身材的详尽表述,将一位雍容华贵、美丽俊俏的美妇人展现成功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通过文字想象出贾府中重要人物王熙凤光彩夺目的华贵形象。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其与众不同的穿着配饰,感知王熙凤在贾府地位很高、精明能干,以及心狠手辣、笑里藏刀、阿谀逢迎、八面玲珑的人物性格。同样是人物形象描写,而在应用文常见文种寻人启事中对人物形象这样描述:“王X,女,北京人,1960年2月26日出生,身高1.64米,身材偏胖,留有中长卷发,戴银边半框近视眼镜。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于2018年2月26日在北京南站走失,走失时身穿红色棉服,黑色牛仔裤,暗红色皮鞋,系黑白格围巾,手拿深蓝色帆布手袋。如有知情者请提供线索,对提供准确信息者有重谢。”用语简单、直白、凝练,寥寥数笔就把人物的外在形象描述清楚了。同时在表现性格方面,如文中的“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特点不会隐含在描述文字中由读者解读,而要直接说明,这样直白的描述才能使得这则寻人启事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发挥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使用一般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描写,就会使人物信息繁琐化、模糊化,实际应用中不但不能起到帮助作用,反而还为解决问题制造困扰。这都是由应用文的实用性要求其语言必须用词准确、朴实、简洁所决定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学生们所熟悉的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语言做比较,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领悟、掌握应用文语言特点,同时将应用文语言简洁美、朴实美、实用美、适用美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我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就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元素并不是简单的堆砌美育知识,也不是舍本逐末地大谈特谈审美教育,而是要不断的探索,努力找到应用文写作与美育元素的契合点,将美育元素悄无声息地与应用文写作学科审美特质相融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学熏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应用文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