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痰瘀同源”辨治咳嗽初探

2019-01-13左旭锐肖照岑

天津中医药 2019年10期
关键词:蝉蜕赤芍五味子

左旭锐,肖照岑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咳嗽既是症状,也是病名,主要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辨治咳嗽,肖照岑教授非常重视“痰瘀同源”理论,主张痰瘀同治,在化痰止咳平喘的同时,兼顾活血,善用活血通络之药进行治疗,屡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益颇大,对运用“痰瘀同源”理论辨治咳嗽深有体会。

1 “痰瘀同源”理论渊源

“痰瘀同源”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在生理上,其阐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关系。《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其中痰来自津,瘀本乎血。在病理上,其体现了痰饮与瘀血的相关性。《灵枢·百病始生》曰:“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凝血”即瘀血,“津液涩渗”势必停而成痰、酿瘀,进而痰瘀同病。此后,历代医家对“痰瘀同源”理论不断发展完善。《金匮要略》指出“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提示血与水的病理因果关系。《诸病源候论》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说明痰之形成多由血脉壅塞为瘀而成痰瘀互结之变。《丹溪心法》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需痰瘀同治方能获效。张景岳曾说:“咳而多痰者,水泛于上,血化为痰,亦谓之‘白血’。”“白血”二字将痰瘀相关性阐述无遗。《血证论》谓“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病不离乎水”“水病则累血”及“痰亦可化为瘀”,揭示了痰饮与瘀血在疾病的过程中往往相互转化,胶结不解。

2 “痰瘀同源”与咳嗽辨证

咳嗽与“气、血、水”密切相关,气属阳,为人之阳气,血与津液的正常运行全赖气之推动,若气滞,则津停为痰,血滞为瘀,进而痰饮伏肺,痰瘀胶结。又李梴《医学入门》曰:“肺胀满,即痰与瘀血碍气,所以动则喘急。”可见痰瘀咳嗽为咳嗽的重要证型之一,多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不爽,痰黏难咯,痰中带血,口干口苦,胁痛,口唇色暗,舌暗红有瘀斑,苔腻,脉弦滑或沉涩等,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以及肺癌等密切相关。临床上,痰瘀咳嗽的形成多责之于情志因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则肝失调达,气机不畅,血郁为瘀,且肝郁日久化火,循经犯肺,木火刑金[1],故肺气虚损,痰瘀阻滞。此外肺热壅盛,炼液为痰,痰浊停留,壅滞血脉,阻碍气之升降出入以及咳嗽反复发作,日久病邪入络,影响血行等亦可导致痰瘀咳嗽。

3 “痰瘀同源”与咳嗽治疗

3.1 常用治法 痰浊、瘀血贯穿于咳嗽的全过程,治疗上要重视痰瘀同治,以期“痰化则瘀消,血活则痰祛”。肖照岑教授治疗痰瘀咳嗽时常用以下治法。

3.1.1 理气疏肝,祛瘀消痰 痰瘀为津血停聚而成,津血赖气化以宣统,气滞则血瘀痰结,出现上气咳喘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口苦、胁痛、舌暗苔薄黄、脉弦滑等症,应以加减泻白散为基础,加行滞开郁之柴胡、龙胆草、白芍、佛手、郁金、沉香等治疗。

3.1.2 清热肃肺,豁痰祛瘀 外邪侵袭,日久入里,化热积毒,形成内热、瘀血、痰浊夹杂之证,出现剧烈咳嗽、咯吐大量腥臭脓痰、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时,以清金化痰汤为基础,加用金银花、鱼腥草、生石膏、玉蝴蝶、赤芍、前胡等治疗。

3.1.3 祛痰化瘀通络,益气养阴 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咳嗽迁延日久,痰浊瘀血胶结成块,出现咳嗽咯痰、咳声短促、咯血或痰中带血丝、胸闷、气短等症时,在二陈平胃散和三子养亲汤基础上加化瘀散结之浙贝母、海浮石、山慈菇、夏枯草、延胡索、赤芍,通络止痉之蝉蜕、地龙以及酸收补肾纳气之白芍、五味子、诃子肉、山茱萸等治疗。

3.2 经验对药 痰瘀互结是咳嗽重要病机,痰瘀同治是咳嗽重要治法。肖照岑教授治疗咳嗽经验丰富,临证时善用以下对药。

3.2.1 海浮石、赤芍 海浮石味咸,性寒,主入肺经,体轻上浮,专走上焦,既可清肺化痰,又能软坚散结,正如朱震亨所言:“海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赤芍味苦,性微寒,可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二药伍用,一化痰一活血,使痰化瘀祛,则肺肃清、嗽自宁。

3.2.2 蝉蜕、地龙 蝉蜕味甘,性寒,入肺、肝经,可除风止咳,现代药理证实其具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痉、抗感染的药理活性。地龙味咸,性寒,可清热平喘,息风通络。此对药可搜剔经络,祛风化痰止痉,适用于痰瘀日久入络,病位较深者。

3.2.3 白芍、五味子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王好古评价其:“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且叶天士治疗咳嗽时善用白芍[2]。五味子味酸,性温,入肺、心、肾经,《本经》谓其:“主益气,咳逆上气……”咳嗽治疗时宜将宣肺和疏肝相结合[3],白芍、五味子酸收之性较强,两者合用,既可敛肺止咳,又能疏肝、益肾,正与《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相符。

4 验案举隅

患者王某,女性,45岁,咳嗽1周。自诉1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时测体温38.6℃,伴有恶寒,流涕,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数(WBC):1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后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遂来就诊。刻诊:咳嗽,入夜尤甚,伴有少量黄痰,咯吐不爽,咽干,口苦,性情素郁,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左关尤甚。西医诊断: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证型:肝火犯肺,肺热痰瘀;治法:清肺止咳,化痰祛瘀,疏肝理气。处方:鱼腥草30 g,生石膏20 g,龙胆草 10 g,炙麻黄 9 g,苦杏仁 10 g,白芍 12 g,五味子 12 g,白前 12 g,紫菀 12 g,款冬花 12 g,蝉蜕12 g,地龙10 g,海浮石15 g,赤芍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7剂,诸症好转,又服7剂乃愈。

按语:本病系外邪侵袭,入里化热,加之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循经犯肺,木火刑金,终成肺热内盛,痰瘀互结之证。方中用鱼腥草、生石膏清肺热,用龙胆草泻肝火,用炙麻黄、苦杏仁、紫菀、款冬花、白前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用海浮石、赤芍治顽痰、化瘀血,用蝉蜕、地龙通络止痉,用白芍、五味子敛肺疏肝、养血生津。诸药并用,合清热、化痰、活血、疏肝为一体,切中病机,故医效彰然。

5 小结

“痰瘀同源”理论主要基于津血同源,体现在痰瘀同病、互结、同治等方面,为临床上多种疾病辨治提供了有效指导。将“痰瘀同源”理论运用于咳嗽辨治,是古代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有效结合的产物,拓宽了咳嗽辨证思路,丰富了咳嗽治疗方法,为某些顽固性咳嗽辨治开辟了新途径,对中医理论发展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蝉蜕赤芍五味子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蝉蜕
滴心湖:致蝉蜕
蝉蜕糯米酒治荨麻疹
五味子醇甲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北五味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新疆赤芍
HPLC法同时测定五酯胶囊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