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例赏析
2019-01-13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何如虹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何如虹
一、教学实录简介
郑桂华老师上课首先检查了学生们的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对学生要掌握的基本内容要求做到位。接着提问学生对安塞腰鼓的了解程度,当感受到到学生对安塞腰鼓不是很了解时,郑老师通过播放视频,给同学们从视觉方面直观地介绍了安塞腰鼓。之后提问学生看安塞腰鼓视频后的感受,同学们依次回答了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篇课文,朗读过后同学们回答安塞腰鼓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是:“热烈奔放、轰轰烈烈、雄健、野气。”随后教师提问:“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学生们在文中依次找到了一些句子,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当交流得差不多时,教师再次提问这些句子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因这个问题较难,所以学生们进行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分别从排比、比喻、对比和短句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教师板书“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点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介绍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进行感情升华。通过板书总结,让学生们明白了作者用如此多不同的语言来描写安塞腰鼓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安塞腰鼓和黄土高原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优点评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
王荣生教授在其《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一直强调:我们听一节课、评一节课要关注教学内容,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弘扬,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关心学生是不是学到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经验,关注语文课程目标是否有效达成,而不是在听课时像在观看教师表演,看教师教了什么。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在教学时把握住文本特性,在把握住大体的文本特性后,把握住具体每篇文章自己的独特之处。
此次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课堂,把握了《安塞腰鼓》描写性散文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点也立足于学生,可以说是一节犹如艺术品的课,让人不禁赞叹。在本节课中教学目标集中于“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大的目标之下又通过寻找文中传递感情强烈的句子,这些句子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来达到最终目标。可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非常合理,符合《安塞腰鼓》这篇描写性散文用各式各样的语言来写安塞腰鼓的场景。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自我思考与教师的不断启发,学生在最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说,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这种文体应该教学的内容,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二)教学流程方面
对于教学流程,可以作两种描述。一种侧重在教学方法上,以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后用什么方法或者先怎么教学,再怎么教学,后怎么教学这种方式描述。一种侧重在教学内容上,以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这样的方式来描述。
本节课设置合理,教学流程犹如行云流水。在刚开始上课时,学生们对安塞腰鼓没有多大的感觉,教师通过播放2分钟的录像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此时,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了安塞腰鼓但尚未把这些感受转化为文本的感受,于是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寻找课文中传递思想感情的句子,当学生找到这些句子后,教师将思考进一步延伸,为什么是这些句子,这些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征?学生们通过讨论与交流找出了这些句子的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则将学生的发言不断进行引导,最终将学生引导至“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语句传递精神”上。
学生从对安塞腰鼓的一无所知,到课堂中领会到文本中安塞腰鼓的气势,最后学会感情与表达形式的关系,课堂流程可谓是一气呵成。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郑老师学习,抓住教学的关键点——确定教学重点,了解学生的学情——明确教学的起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越上越好。
(三)教学方法方面
在本节课中,郑老师没有用过多华丽的教学方法,唯一借助的多媒体技术是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剩下的多是教师对学生的言语启发,整节课犹如行云流水,非常流畅。教师语言看似平凡,但如果我们自己按照郑老师的教学过程来上这么一节课,我们可能无法像郑老师一样将语言运用得如此得当,课堂应变能力也没有那么强。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己的语言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应用自如。
三、不足之处
自郑桂华老师的这节公开课上了之后,有很多教师都对郑老师的《安塞腰鼓》进行模仿和评析。但细细研究教学实录,则会发现本节课存在两个不足点。
(一)视频资源干扰了文本资源
在课堂开始不久,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大致的了解,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视频,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安塞腰鼓视频后的感受,于是学生们畅所欲言,随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课文。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带着看视频的感受去读课文干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作品是作者对事物的独特体验,学生和作者都看过安塞腰鼓,可是每个人对它的体验是不一样的,班上学生都可以说看过了安塞腰鼓,但他们未必能写出《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这是作者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个人特质写下的作品,让学生带着这种看视频后的感觉来读文本,明显是不合适的。此环节中教师应该转换教学用语,可建议学生对比视频资源和文本内容的不同,体会作者是如何来写安塞腰鼓的。
(二)教学过程没有重视文章的整体性
本节课可以说将《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讲得行云流水、出神入化。但是本节课更多是注重对表达强烈感受句子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了“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学会借助这种表达形式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独特情感、对黄土高原的深切热爱之情。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探究,学生们学会的仅是各式各样表达情感的句子,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教师在课堂结尾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提升,这样课堂的整体性也能得到提升。
四、结语
从总体而言,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超越了很多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本,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将会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