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价格认定工作风险防范
2019-01-13梁秀静
梁秀静
(山东省昌邑市价格认证中心,山东 昌邑 261300)
在价格认定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各类风险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威胁法律严肃性特点。通常,引发风险的原因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操作违规、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价格认定工作主要是对纪检监察、司法、行政等部门提供相应的办案依据,如果无法有效消除或规避风险问题,可能会导致案件裁决、法律量刑等受到风险隐患的影响,进而降低工作的严肃性。所以,为了规避这些问题和隐患,一定要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确保价格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的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的秩序。
一、价格认定工作的重要性
(一)维护市场秩序
价格认定工作的宗旨是保障商品价格的稳定性,进而维护市场秩序。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价格认定机构需要通过专业的渠道,采用科学、规范的认定方法对商品价格进行管控,并将商品价格的相关问题详细汇总,将汇总好的信息与价格主管部门对接,以此保障价格认定工作的科学、高效与正规。可见,价格认定工作与市场的稳定有直接关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1]。
(二)防止非法交易
所谓价格认定就是对商品价格范围进行规范,确保其价格合理,这样可以确保商品交易的合理性,避免囤积居奇的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压黑市交易,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价格认定工作需要消耗许多时间、精力和资源,需要面对巨大的风险,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会造成市场出现巨大的价格浮动变化,进而导致市场动荡,影响商品交易的正常进行,甚至滋生一些违法交易行为。
二、价格认定风险的分类
(一)操作风险
在商品经济类案件受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行为规范,很有可能出现一些操作风险。这些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操作不规范引发的,其不仅与案件受理、书面填写的规范有关,还与协助手续审批、是否符合协助书内容、认定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认定资质等有关。当然,从业人员的经验、能力、是否遵循相应的规范原则、是否进行实地实物的勘察检验、认定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等也有可能引发操作风险。
(二)固有风险
如果没有明确价格认定的条件,则很有可能引发固有风险。不仅如此,如果价格认定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或者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防范意识等也会引发固有风险。具体来说,固有风险就是不考虑内部控制结构的情况下,内部因素、客观环境对账户、报表等造成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失误问题。
(三)干预风险
干预风险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内部干预风险,另一个是外部干预风险。其中,内部干预风险即认定机构管理者引发的风险问题,主要由管理者决策失误或错误指导所引发;外部干预风险即来自外部人员或外部单位的风险,其根据个人意愿干预价格认定工作,进而造成价格认定工作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价格认定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价格认定的相关法规有待完善
在各项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价格认定工作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在经验和技术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如此,我国在经济价格认定方面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关的制度内容漏洞较多,且相关人员对制度法规的认识不足。由于缺少健全的法律支持,造成许多部门的评估标准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进而容易引发价格认定风险[2]。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价格认定立法内容和立法进度各不相同,甚至有一些业务范围内的操作规范仍旧处于空白状态,已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并不能适应较大的范围和领域,造成法律效力低下。从技术层面来看,相关技术也有待完善,国家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也没有对认定标的参考年限进行明确,进而增加了价格认定工作的难度,也降低了工作的准确性与公平性。
(二)价格认定的过程有待优化
价格认定工作不仅要公正公开,还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规范的认定程序和认定方法,很有可能导致认定结果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例如,根据我国规定,一起价格认定案中,参与价格认定工作的人员不能少于2人。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人手不足等因素,许多案件无法保障2人同时参与,进而造成价格认定结果不准确。此外,价格认定标的与所在地认定机构之间存在差距,一些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实物查验,直接按照协助书和市场调查结论分析和定价,从而造成实际与结论不符。
(三)价格认定的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价格认定标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发展趋势,要保障价格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经验,还要掌握各类专业知识。然而,许多认定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不仅缺少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许多价格认定人员刚从事一段时间价格认定工作,又被调到其它岗位中,信赖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也缺少工作经验,进而造成价格认定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对新知识、新政策等缺少了解,无法与时俱进的更新工作方法,进而容易引发各类风险。
四、价格认定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
在价格认定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工作的公开、公正与合理,一定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对工作中的各项操作进行规范和管理。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改进,我国发改委已经出台了具体的《价格认定规定》[3]。目前来看,该规定是价格认定机构的最高依据,可以为价格认定机构的决策与工作提供参考,进而实现依法操作、规范操作的建设目标。不过,该规定只是部门规章,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和具体的依据。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该工作的重视,积极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法律规范行为,最终实现价格认定工作有法可依。不仅如此,还要针对已经出台的规范制度,如《林木价格认定规则》、《涉案侵权和伪劣商品价格认定规则》等进行技术规范,详细划分各个领域、类型产品、服务和产品的定价规范,建立统一、标准、科学、完善的价格认定理论系统,为价格认定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依据。此外,相关法规的完善,还需要细化价格认定条例,针对不同的价格认定条件以及规范进行明确标注,健全价格认定流程以及避免市场价格哄抬,以便于进行市场价格变化监控。
(二)强化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
价格认定工作环节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案件受理环节。要严格审核提出机关协助书,做好筛选和把关工作,拒绝受理各种不符合条件的案件。针对符合条件的案件,需要详细描述价格认定标的,并将其归纳到审核协助书之中;第二,完善实物查验环节。如果有涉案实物,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实物查验工作,确保参与查验的价格认定人员不少于2名,提出方也要派遣专业的人员配合价格认定标的检查和实物的检验,并做好记录工作,如果遇到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内容,可以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查验;第三,优化市场价格调查环节。要确认价格认定标的,必须要调查不少于3家的价格,如果是市场中无法获取的价格,可以查询网络,也可以咨询专家,多元化的方法来提升价格认定标的准确性;第四,完善撰写价格认定结论环节。要准确的定义价格、合理的选择认定方法、科学的计算标的价格,既要清晰的描述认定过程,还要把握价格认定中存在的各类风险事项,利用结论书中价格认定限定条件来限定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五,加强互联网+建设工作,认定工作环节不能局限于线下,还要通过线上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互联网工作平台的构建,进一步将工作推广到线上,快速进行案件报备以及信息整合,加快各项流程以及信息化审核,以便于实现多元化价格认定工作环节的开展。
(三)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要提升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一方面要保障价格认定工作团队的团结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教育、讲座等活动,进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巧,了解更多政策法规,提升从业人员对多样化、复杂化的认定标的应对能力。除此之外,认定机构内部和各个机构之间也要积极举办案例研讨会,通过研讨会进行经验和技巧的交流,尤其针对罕见案例,一定要做好总结和分析,从而获取更多经验和方法。同时也要强化从业人员的警示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的精神品质、专业素养、思想觉悟等,进而有效降低外界因素对从业人员的影响和干扰。
结语:
综上所述,在价格认定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各类风险问题层出不穷。为了降低价格认定工作风险,一方面要完善制度法规,另方面要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从而有效提升价格认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此保障经济市场的规范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