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2019-01-13王蕾
王蕾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 濮阳 457000)
空间思维能力,简而言之,是人们通过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某种事物进行空间方位和范围上的定位,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想象能力。高中地理学科本身就是对空间事物属性的介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人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让他们更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的能力。可见空间定位是一项综合性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地图基础知识(剖面图、等高线图、经纬线图)、地图读图能力 (图例、比例尺、海陆位置辨别、轮廓线分析)、综合分析能力(对比相似区域、得出准确定位)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对于学生的演绎归纳能力、地理基础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图,善于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辨别分析,逐步得出结论。想要引导学生做好空间定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根据经纬网进行定位,根据题目、图片中给出的具体经纬线进行定位,如选择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其他重要的经线,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大洲、国家、地形区、河流、气候类型等,然后进行组合叠加,形成“脑图”; (2)相对定位法:以重要地理事物为参照系,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如利用重要的海洋航线,空间记忆重要海峡、海域、半岛或岛屿。如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可以串联众多的海域、海峡、半岛、岛屿。(3)根据区域的轮廓位置进行定位,例如: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和形状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限、海岸线等分布状况)来定位对于; (4)运用给出的地理景观进行定位,通过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针叶林、特产生物等)或者人文景观 (标志性建筑、衣着、民居、饮食爱好等)进行定位; 如2017年全国一卷,根据材料中“3月份杂草微泛绿意”可以定位出该地区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5)根据相关的文字资料进行定位,例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征可以定位出该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上; (6)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图例、注记进行定位,例如,南北极点、赤道、回归线等特殊标记; (7)根据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关规律进行定位,比如苹果、梨、桃属于温带水果,柑橘、无花果属于亚热带水果等等;
二、利用地图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门语言,充分利用地图对地理空间思维进行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作为众多图像学习中的一种,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然后在学习的基础上学会查找,最后通过知识的地图综合把握,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促进地理知识 的学习。首先在引导学生看地图过程中,明确地图的三要素尤其是要善于观察图例,对于区域地图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图中同类的地理事物,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从而感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也其次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际地图进行有关地图知识的讲解,然后向学生讲明地图的图称 、重要的地理界线及标志性的地理标志等,最后能够让学生在经纬度等有关地图标志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读图的基本程序和技能,提高学生对于地图的掌握能力。掌握地图基本读图程序和技能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通过文字和语言给出的条件自动的在脑海中进行地图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三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的硬件设备得到了极大的保证,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地理学科在教学中,会涉及大量的地理图形、各种空间关系等,有时候老师单纯地通过语言传输教学信息,学生很难理解与掌握。多媒体的使用,帮助老师解决了这些问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学材料与教学信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音频播放,更高效地理解地理知识,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空间综合能力
地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空间综合分析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意识,以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更为科学、更有说服力的答案。高中时期正处于学生各项基础认知体系的构建、完善阶段,对于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信息筛选提取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树立“大地图”“大地理”意识,在分析问题、观察现象的时候能够从多角度入手,比如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的分析入手,丰富视角,这样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果。在课余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地理中国》 《航拍中国》方面的节目,培养学生对区域的空间感知能力,加深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关系的感知,,从而强化“大地图”“大地理”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各种地理元素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体系,丰富他们的地理综合技能。如,在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时,可以设计以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主线,从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交通条件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归结出对区域发展的优势,面对这样的优势探讨能源基地建设;面对能源的综合利用构建出三条产业链对该区域良好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在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比较大,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使环境效益比较突出。教材四个部分的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弄清“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及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就不难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较牢。同时也能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空间综合思维能力。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涉及人文、社科两个大的知识领域,科目知识体系大、知识脉络多,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空间认知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活地图”,能够对于某个指定空间内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资源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便于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恰当的知识调用,不断提升他们的地理综合区域认知,逐渐养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他们的日后学习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