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华县的皮影艺术

2019-01-13朱文杰

金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影戏皮影戏皮影

◎文/朱文杰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剧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种类,也叫灯影戏。是人类艺术宝库中至今仍保有原始风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华县皮影也叫华剧,是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地方皮影中历史最为悠久、演技最为精湛,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皮影艺术。中国皮影在国际上的正式名称,翻译过来就是“华剧”,意指华县的皮影。甚至有国外专家学者把华县皮影称为“世界皮影之父”,其地位如此之显赫,影响如此之巨大,让人有始料不及的震撼。

华县皮影曲调为碗碗腔,所以也称碗碗腔皮影。皮影戏俗称“灯影子”,需凭灯观影。意思就是在灯光照射下,以牛皮、驴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也称“牛皮影”或“驴皮影”。一个皮影

戏班子由5人组成,可以说是5个人一台戏,每个人都要兼顾承担至少4项以上任务。在幕内专管唱和道白的名“前首”,也叫“唱手”。一个人包唱生、旦、净、丑,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一个乐队指挥,有时一唱就是8个小时,堪称全能。所以非唱功极深厚、技艺超绝者不能为。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随电视剧组去华县拍过皮影戏,采访过几位身怀绝技的皮影老艺人,有潘京乐、吕崇德、王玉录、王进发等。在潘京乐家里,他拿出上几辈传下来的清末民国初的皮影戏的手抄本,对我说:“他能唱大本戏200多部,演了60年没停过,有一晚上唱过三本戏,唱到太阳都出来了。”他们几个多次出国,光德国就去了两次,后来潘老先生还在电影《活着》中扮演过耍皮影的老艺人。戏班子里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挑线手”,也叫“签手”。指操纵皮影表演,一个人独挑,掌握可达数十个皮影,乃至近百。这就需要眼疾手快,动作敏捷,演出时才能兼顾各方,游刃有余。那些人物是不分天上地下,可以随时来去,千变万化,什么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配上特技操作、声光效果和演电影一样,不但能演人间的悲欢离合,戚戚我我的感情戏,还能表现沙场鏖战、金戈铁马的大场面。真正是“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陕西东路皮影除过碗碗腔皮影,还有老腔皮影,也称“拍板皮影”,流行在华阴、潼关一带。据传说自明代就开始流行,唱腔以字定腔,声调豪放激越,唱时一人为主,其他人帮腔,伴奏乐器有二弦、胡琴。唱至紧张高潮时,一人用力拍打板凳,有慷慨悲歌、壮怀激烈之气氛,让人气血翻滚。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白鹿原》,开场就把华阴老腔搬上了舞台,一经亮相,就“震”了北京,让观众在古朴的老腔艺术的强力冲击下,击节赞叹,深受震撼。

华县皮影在雕刻制作工艺上十分精美,久享盛名,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也被列入了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皮影的脸部刻画一般为正侧面,一条眉毛一只眼,特称“五分脸”。皮影的轮廓内部以缕空为主,简练纯朴而显玲珑剔透的空灵之感。整体富有装饰性,着色艳丽,地方风味浓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

在人物造型上,如《梦梁录》所载:“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还有以形表意,以颜色强化区分性格,什么红脸忠、白脸奸、蚕眉为勇、风眼为仙逸等。表现武生将帅,以立眉突现其英武强悍,头型前额突出,俗称“岩颅”,更显其神采飞扬,英雄气概。一般净角多作夸张变形的阔口、狮鼻、豹眼,以赤眉虬髯陪衬,再加上宽肩、大耳、圆脸,显示其有万夫不挡之勇的阳刚之美。而旦角追求的是柳眉、凤目、纤腰、莲足,俗语中的“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红一点”,表现女性秀美清丽的阴柔美。生角以细目平眉表现其安详沉稳,或睿智潇洒,或俊朗飘逸等不同的情态神韵。

华县风影在雕刻上刀法犀利明快,有一整套的技术要求。生角刀法稳健,线条平和;净角刀法挺直,线条粗犷;旦角刀法婉转,线条柔和。尤以旦角为最,包括小生中一些翩翩公子书生,配以细腻纤巧的花纹,虽有些费工费时,但特别的精美,这些牛皮雕成的皮影,似乎注入了魂魄,让你有一见而爱不释手的冲动。

关于皮影的起源,有世界皮影艺术源于中国,中国皮影艺术源于陕西之说。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称“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言“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西安则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

早在两千年前,东汉的班固在《汉书·外戚传》中,记载汉武帝时“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少翁为汉武帝再现李夫人之貌,生动传神而使汉武帝真假难辨,用灯烛、帷帐,观时“居他帐”,其影像还能走动,和今日皮影戏特点非常相似。因而宋代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影戏》中说:“影戏之原,出於汉武帝。”到了隋唐,皮影戏最早为佛教服务,用活动的纸人来做宣扬佛事的解说图像,称做“纸影演故事”。唐人《广古今五行记》中,记载隋炀帝大业九年,有人在壁上映出一些佛形或兽形的影像作出表演,十分新奇引人,以至于“远近惑众数千百人。”在唐人小说中即有术士剪纸成月形贴于墙壁上,并引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民间影戏反映出皮影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火取影之彩灯变出。《广德神异录》记载:“唐明皇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设蜡炬,莹煌如昼。”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而来的。还有陕西皮影艺人相传的“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照窗纱而透影,应该是皮影的原始状态,而“剪桐叶”则是剪纸的初始状态了,皮影由纸影发展而来,看来剪纸与皮影应属同源,加上由彩灯之变出,这些民间艺术都是一脉相传的。

皮影戏的发展应该与唐玄宗有关,因为就是这位风流皇帝在长安首创梨园,而被后来戏剧人尊为“梨园祖师”。陕西旧的皮影班相沿都挂有他的画像以祀之。

江玉祥在其著作《中国皮影》中记载:到了宋代,中国皮影从陕西发展,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南宋时,影戏随难民南渡,首先入临安(杭州),继而播植于湖、广、皖、浙、江等南方各地。宋王朝的变徒,倒使陕西皮影戏北上南下地拓出了黄河流域的东奔西走畴域,例如川北皮影,四川人称陕灯影、川北渭南影。清乾隆年间,华县兴起“新腔时调”,即碗碗腔皮影戏,箱底规模之大,演出剧目之繁多,音乐唱腔之复杂,皮影雕刻之精巧都超过了以往。同时也超过同一时期其它区域的影戏。清末民初之际,华县皮影依然兴盛,尤其是出了一批著名的影戏剧作家,代表人物就是有“花部泰斗”之称的李十三,名李芳桂,创作皮影戏剧本“十大本”,名震西北。其中最著名的《火焰驹》和范紫东的《三滴血》,成为陕西秦腔历史上的经典,堪称双璧。

中国皮影在18世纪传入欧洲,得到了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喜爱和推崇,他曾在1774年威蓝博览会上介绍过中国皮影戏,为庆贺自己的生日,还以中国皮影戏招待来宾。欧洲的电影史学家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一书中说:“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崇中国影戏为开山之祖。”

猜你喜欢

影戏皮影戏皮影
早期“影戏教育”建构的矛盾性研究
——以1907—1921年《东方杂志》为例
我们来演皮影戏
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以宿州市灵璧县皮影戏为例
皮影戏
月光皮影
吟 荷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