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01-13刘晓琴
刘晓琴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郭磊庄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6250)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认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因为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当前的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当前的教育以教师的素质要求不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当学会创新。如: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或不符合老师的思路时,这时教师就会让另外一名同学回答,或者老师包办代替,这种做法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紧张,特别是那些差生,以后再也不敢举手了。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错误中不断摸索,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相互间的争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自发地展开讨论,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也就产生了。另外,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才会产生创造的冲动。因为有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我认为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老师要激发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老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也是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通过动手活动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理解得深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新课改具体目标之四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因为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可以自由自在的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共同交流,这样的合作能够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
数学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获得进步。比如:一年级第五单元《分类》一课,在教学时,我给每组准备了一把铅笔,上课后我先让学生自己分铅笔,每组分好后,小组再进行合作交流,有的小组是按长短分类,有的小组是按颜色分类,有的小组分得更细。上完这节后我体会很深,只有建立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给学生创造机会,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而这种创新动机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批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为“模仿数学”、“无价值的数学”、“不利于学生创造”。提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
创新意识是一种心理取向,而创新精神是在这种心理取向下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由能被2、5整除的特征迁移到探索发现被3整除的特征。教师拿出一些准备好的3的倍数的两位数的卡片,如12、21、30、15、24、33、18、27、36等,卡片上标出数位,当他们发现用观察个位上的数序的特征的方法,去判断这个数是否被3整除的方法是行不通时,认识上产生了不平衡。这时可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和分组讨论,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
一小组代表说:“我们发现前三张卡片各位数字的和都是3”,又一组代表说:“我们发现中间三张卡片各数中各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又一小组代表说“我们发现后三张卡片各数中各位上数的和都是9”。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像是总结说:“我们发现3、6、9都是3的倍数。”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它的各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或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样通过“再创造”活动将教学重点从教师讲转化为学生观察、讨论、总结,从教转向学,促使他们的认识结构得到更新,不断完善。
总之,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将来才能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使我们的民族兴旺发达。同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只有自己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才能更加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