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9-01-13姜琼淑
姜琼淑
(攀枝花市第十二小学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影响着学生各项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的低段计算教学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小学数学低段的重难点,并且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学好这部分内容,以后在学习口算方面会很进步,与其他同学差距也会越来越大。鉴于它的重要性,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课堂课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计算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创设情境,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20以内进位加法,教材用开运动会的情境图生动地展示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境:有跑步、跳绳等项比赛,还有啦啦队表演和分发饮料的同学。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鼓励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先引导学生对各个项目进行深入观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先让学生说说箱子里面有几盒饮料,外面有几盒。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连起来。然后列式计算,从而引入新课。
二、勤动手,多动口,算理大声说出来
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重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教师呈现了实物图、点子图、摆一摆、圈一圈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实物操作的良好素材,以操作的形式帮助学生思考、理解算理。如:教学“9+4”,要求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并能说出“把4分成1和3,9加1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教学“7+5”,要求学生动手摆,能说出“把5分成3和2,7加3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或“把7分成2和5,5加5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利用算理类推,让学生独立写出所有9 加几的口诀,在引导学生观察,9加几的口诀有什么特点,加的数每次增加1,和也随着增加1,和的个位上的数字比加的数少1。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互动活动中,较快理清了“9加几”的算理,掌握了口算的方法。利用知识的迁移和类推,为后面学习“8、7、6加几、5、4、3、2加几”作准备。
三、算法多样化,算法中找数感
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教学部分编排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低段教材从加法的教学就开始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都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接着数”“凑十法”,同时小精灵还提出“你是怎样算的”,都是在鼓励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在例3计算“8+9”时,教材呈现有“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的方法,并且由小精灵提出“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尊重学生的选择。
四、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强与弱与低段口算教学有着直接的关。在练习的内容上,提供以下一些方式进行参考。
首先是“拆数”练习。在学生刚刚学完每一小节的新内容时,可以先从“如何拆数”练起,这是学生计算中的难点。如:出示“9+4”,要求学生能说出“把4分成1和3”;出示“7+5”,要求能说出“把5分成3和2”或“把7分成2和5”。
其次是“凑十说得数”练习。在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熟练进行“拆数”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将“拆数”的过程在头脑中完成,而把练习的着力点放在“拆数”以后的部分——两数凑十,再加上拆得的数。如:“9+4”,要求学生只能说出“9加1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出示“7+5”,学生能说出“7加3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或“5加5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等。
然后是直接说,写得数练习。之后进行对比练习。如可以将交换加数位置的题目成对出现,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计算方法和结果的一致性。7+6和6+7,、8+3和3+8等。
接着是针对性练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中的错题进行统计,找出学生易错的题目加强练习,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班上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有:5+8、6+8,8+7,和9+7;错误较低的题目有:9+2、8+3、9+9和6+6.不同的班级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最后是找规律练习。教材中多次安排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的练习,再整理和复习中还安排了加法表的整理。教师应结合这些素材,及时组织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寻找规律,初步感受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或变小,和也会随着变大或变小”。
除了练习内容的内容丰富,教师还应不断变换练习的形式,如找朋友、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送信等。另外,还可以进行“听算练习”,使学生不仅能视算,而且再听到2个数相加时,也能很快说出得数。
五、注重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例如:在写作过程中,忘了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符号看出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算法,明算理,三算,检验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总之,计算能力是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计算教学不能反复练习,加大计算强度,来提高计算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