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重叠的类型学意义
2019-09-13唐艳
唐艳
(新疆大学人文<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据wals网站所述,重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从词类上来看,重叠可以分为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等。本文仅从动词重叠方面对其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原因做初步的探索。
笔者通过网络搜集了很多有关动词重叠的文献资料,包括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日语和英语。在对以上语言动词重叠的描述中发现,这些不同语言及方言的动词重叠形式及对应的语法意义多寡不同,但整体看来,动词重叠多用于口语等非正式场合,多作谓语,主要表示量的增加或减少,使用动词重叠后,表达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
一、汉语普通话
吕叔湘等把是否能够重叠作为判断动词的形式的标志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重叠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很普遍,动词重叠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在表达上也有显著的不同。作谓语,例如:
(1)咱们讨论~·讨论这两个问题。
例1在表达上显得更加委婉客气,语气不如重叠前强硬。
二、汉语方言
(一)北方方言
1.西南次方言
湖北宣恩方言“V下V下的”可作谓语,如:
(2)他在口袋里掏下~·掏下的, 掏了半天也没把钱掏出来。
他把口袋掏了个遍,也没掏出钱。
在例2中,“掏下掏下”表示动作持续时间长,动词重叠意味着动量的增加。
(3)他在水里摸下~·摸下的, 一下就摸起一条鱼来。
他在水里摸来摸去的,一下就抓到一条鱼。
而在例3中,动词重叠“摸下摸下”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短。
在宣恩话中,动词重叠后,不论是时量增加还是减少,语义的表达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更加形象生动,赋于感情色彩。
2.江淮次方言
安徽霍邱方言“VV”可作谓语,如:
(4)他走~·走栽了一跤。
他走着走着摔了一跤。
例4中,“VV”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
(二)湘方言
沅江话的动词重叠多是动词加语助词。
1.“V哒V哒”可以作谓语,如:
(5)他总哒念哒~·念哒说咯这件事。
他总是说起这件事。
例5中,“念哒念哒”既表达一种动量的增加,也含有一种夸张色彩。
2.“V起V起”可作谓语, 用来描写主语所指人或物常有的一种姿态或常处的一种状态。如:
(6)他只爱把脑壳昂起~·昂起。
他总是喜欢把头向上挺起。
例6中,“昂起昂起”描写出人物向上昂头动作很厉害,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神态。
(三)吴方言
浙江嘉善话“VV+宾”可作谓语,如:
(7)日日买~·买菜烧~·烧饭。
每天的工作是买菜做饭。
例7中,“买卖菜”“烧烧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
(四)粤方言
广东汕头话中的动词重叠使语气减弱,如:
(8)我有半年口食无乜落食~·无乜落(唥)。
我有半年总不太想吃东西。
三、少数民族语言
(一)苗瑶语
1.动词重叠作谓语,表示一种情态、或强调意味,如:
那头牛爱跑得很。
2.动词重叠作谓语,表示尝试的意思,如:
我们讨论讨论。
(二)壮语
在壮语中,动词重叠后,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有种急切催促的意味,如:
四、日语
在日语中,动词重叠后,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如:
(12)お二人は道な步き~·步き話してきた。
那两位边走边谈。
五、英语
在英语中,动词重叠能够加强语气,增强词语的情感色彩,让语言更为形象生动。如:
(13)Never trouble trouble unless trouble troubles you.
(谚)不要无事惹事。
六、小结
笔者虽未对以上语言及方言的动词重叠所表达的语法形式和意义作穷尽性的描述,只对其作了管窥式的描写,但仅这小小的梳理,就发现它们形式的多样性背后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动词重叠后,多用于口语,多作谓语,有调整时量动量的作用,量的增减依具体语境而定,主观情感更加浓厚。
毛修静(1985)认为,动词重叠多是一种动作或状态的描摹,而口语正适合这种动作或状态的描摹,因此,动词重叠多用于口语。李宇明(1998)进一步说明,动词重叠后动态性更强,谓语的位置最适合动态性的描述。
人类学家泰勒证实,早期的人类语言是从模拟客观外在开始的,通过模拟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重叠正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模拟及情感的表达。潘国英(2007)也表达了同样一种意思,人类语言丰富多彩,基本上都有动词重叠式,这种形式的出现是人们表达主观情感的需要,具有一种主观性。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动词重叠产生的原因,所有的认识都指向人类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倾向于重复,最开始也许是模拟客观世界,但由于重复的节奏与人类天生追求旋律美的心理吻合,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重叠这种形式。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表达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动词作为表达的最有力词类,重叠不可避免地被附上人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