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海

2019-01-12栾彩霞

世界环境 2018年6期
关键词:香港理工大学光化学细小

郭海教授, 现供职于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任该校空气质量研究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期刊《Atmosphere》的编辑,《Atmospheric Environment》《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等的编委。同时,任近40个期刊的长期审稿人,是中国-澳大利亚空气质量科学和管理中心执行委员。其研究领域主要为大气化学、区域及城市空气污染、光化学、二次有机气溶胶和酸性细小颗粒物及新颗粒物形成。

1981-1985年,郭海教授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85-1988年在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完成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3年赴日,1995-1999年获得澳大利亚政府全额奖学金于莫道克大学攻读环境化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郭海教授在美国纽约大学环境医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在贝弗利·科恩(Beverly Cohen)教授团队主攻大气颗粒物特征和影响; 2001-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研究;2004-2005年,其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化学系从事大气光化学研究;2005-2006年,郭海教授在昆士兰科技大学任研究员,主攻大气细小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2007年1月至今,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工作。

郭海教授长期从事空气污染研究,致力于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空气质量观测和数值模拟的研究工作,特别关注光化学烟雾中臭氧以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机制,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其光化学行为的研究。其研究团队是亚洲地区首批引入、应用并改进精细化的大气光化学箱模型(MCM)的课题组,经过十余年的优化、更新及机制完善,该模型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香港及大陆多个城市的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烷基硝酸酯等大气污染物的形成机制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及同行评审的高度认可。

为了解大气细小颗粒物的人体健康效应,郭海教授从酸性超细颗粒物入手,开发出离线和半在线的大气酸性细小颗粒物采样器,该设备可准确测定大气中酸性细小颗粒物的浓度水平,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体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可靠的观测依据。

此外,郭海教授团队将商业化在线热解析气溶胶色谱-飞行时间质谱(TAG-TOFMS)应用于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气溶胶组分的全面分析。基于丰富的科研经验,结合长期对于实测手段的改进以及模型的开发、优化,郭海教授团队整合出了一套全新的科学方法,可深入以及多方位地分析各地空气污染问题,开展空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评估,并且为政府决策部门建议基于科学依据的空气质量改善措施。

截至目前,郭海教授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出版社及国际会议发表高影响力文章和著作200余篇,引用率超6000次,h指数达41。他主持了51项科研项目,总研究经费超过6500万港币。此外,郭海教授也多次荣获各级政府表彰,先后获得中国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政府科技一等奖(自然科学类)、大气环境质量特殊贡献奖和香港理工大学杰出表现及贡献奖,并多次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科研杰出成就院长奖。

猜你喜欢

香港理工大学光化学细小
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签约落地无锡空港经开区
浅析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犬细小病毒病(CPV)的诊断与治疗
为善小 传播爱——乐善好施从细小处开始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来自光化学分会场的报道
六苯基苯衍生物分子内光化学关环反应
BiFeO3空间选择性光化学还原Ag及光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