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发展与趋势
2019-01-12夏强强龚文婷王琨琦
夏强强 龚文婷 王琨琦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
一、研究背景
2000年10月国家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1],从此,我国便开始了对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综观目前新型城镇化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我国学者对新型城镇化保障体制、动力机制、城市流动人口、概念解释、发展质量评估等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还存在着对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概念研究不够深入、基础实证研究不够充分、忽视微观研究等不足。
我国从1986年开始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到现在已有30多年时间,NSFC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在国内外同行之间和相关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认可;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NSSFC)则是于1991年设立的,代表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的最高水平和前沿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得到了NSFC和NSSFC两大科研基金的多次支持,而这些已经获得国家自科和国家社科立项支持的课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发展和趋势。本文从具有高度社会认可和专业认可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着手,从两大基金成立到现在所支持的所有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课题,总结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发展阶段,并据此分析总结出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趋势和特征,本文研究目标可以概括为:1.NSFC和NSSFC两大科研基金具体支持了哪些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项目,并且根据这些项目总结分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2.NSFC和NSSFC两大科研基金所支持的这些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由哪些学术机构或者学术团体在推动研究,并据此总结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变化趋势。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观念提出开始,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SSFC)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所支持的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科研项目,采用两段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数据库和PubMeb数据库中分别采用“名称/摘要/主题词”的检索策略搜索NSSFC和NSFC支持的所有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项目,得到所有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金项目列表。根据检索所得的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科研基金项目列表,整理出项目研究范围、项目支持数量、研究项目所属学科及研究范围等年度数据,据此进行时序分析,划分出我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并分别总结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与此同时,根据检索所得的项目列表对两大科研基金支持的立项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以及依托单位进行统计分析。
(二)根据整理的立项项目负责人及其依托单位的信息,在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英)等数据库中检索论文,并根据相关立项项目主题对搜集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相关领域的发展与研究趋势。
二、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新型城镇化研究相关项目
(一)项目数量与研究范围的时序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自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以来,截至2018年,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项目总计56项,基金总支持金额达到3059万元。
2010年中科院首次提出发展“低碳城市”的概念,城市发展方向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第一次出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中是2011年湖南大学叶强主持的课题(项目批准号为51078126),提出转型期我国中部地区城市与商业空间新结构模式的研究问题[2]。21世纪初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被提出,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相关研究项目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国家科研基金的支持。在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并立项的课题中,有11项与新型城镇化有关,项目总金额达到了585万元。各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项目数量和基金支持金额如下图1所示。
在图1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项目数量和金额从2011年到2013年都比较少,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而到了2014年项目的数量和金额都极大地增加,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2014年到2016年,项目的研究数量和金额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到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又开始得到重视。
图1 国家自科基金支持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SSFC):自我国从1991年设立国家社科基金以来,在国家社科基金数据库中整理得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项目共计269项,可查询的最早的项目是2009年中国社科院城市中心魏后凯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3]。对所得列表进行时序分析,整理得到我国国家社科基金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年度数量统计,如下图2所示。
图2 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项目年度数量
在图2中,基金支持的项目在2012年之前都是比较少的,2012年到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呈指数型增长,说明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且其研究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从2014年之后,项目的研究数量逐渐下降,2017年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有18项。比较图1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所支持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同时项目研究数量与支持金额在2014年和2016年前后出现极值,考察各研究项目的研究范围与内容,发现以2014年和2016年为节点划分的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笔者在此将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迄今为止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2013年以前。这一阶段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起步和探索阶段,单个研究项目的研究范围较为宽泛且研究内容比较倾向于概念性的探索与新型城镇化在我国某个具体行业或者领域的推广与应用。例如,何建兴主持的《藏区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创新协同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4BSH006)研究范围涵盖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解释、历史沿革、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治理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4]。2009年魏后凯主持的国家重大社科项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项目批准号08&ZD044)对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内涵进行了研究。
2. 2013年到2016年。与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第一阶段相比,第二个阶段的研究项目较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之内,这些不同的专业领域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体系。例如,2013年张颖熙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扩大服务消费的制度联动研究》[5]、2014年牛乐德主持的国家自科项目《城镇上山进程中基于空间绩效的云南高原湖滨城市用地结构优化研究:以昆明市为例》[6]、2014年马海良主持的国家自科项目《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7]、2014年孙铁山主持的国家自科项目《中国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的模式、效应及动力机制—多城市比较和实证》[8]以及2016年陈明星主持的国家自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潜力分析——以安徽省为例》[9]等。这一阶段的新型城镇化研究比前期更加深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广泛应用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
3. 2016年至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其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这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个阶段新型城镇化研究更偏向以人为核心,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把握也更加精准,另外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在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明显增多,跨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主流,例如,2015年杨桂宏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结构变迁与养老模式创新研究》[10]、2015年谢永飞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的回流意愿研究》[11]、2017年辜胜阻主持的国家自科项目《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12]、2017年丁士军主持的国家自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工家庭生计转型: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13]、2018年吴越主持的国家自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GIS技术的“互联网+”新兴产业“创异型”工作社区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等则是运用了一些新技术对新型城镇化相关领域展开了研究。这一阶段的新型城镇化研究更关注“人”的幸福感,并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经过以上总结的3个阶段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研究逐渐趋于完善,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论指导。
(二)项目负责人
有关新型城镇化研究的26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5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的负责人来自多个学科领域,这反映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多元化发展,综合分析这些学者的信息,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
1. 许多立项项目负责人都拥有出国留学背景、科研经历丰富,且其留学地多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城镇化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的发达国家,这反映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与发展借鉴了国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2. 新型城镇化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各个学者的专业来看,理工科领域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环境学、地理信息等,社科领域有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人口学、民族学等。新型城镇化研究得到了许多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关统计结果如表1、图3所示。
表1 新型城镇化科研基金项目所属学科类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城镇发展与管理 理论经济 地理学 应用经济 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 管理学 城市地理学 社会学 产业政策与管理 人口学 乡村地理学 马列·科社 区域发展管理 民族问题研究 劳动就业管理 体育学 经济地理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 语言学 资源管理与政策 中国文学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 政治学 农村发展与管理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农林经济管理 考古学 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 统计学 社会、文化地理学 哲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党史·党建 宏观管理与政策 法学 区域经济学 宗教学
图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同学科立项数目统计
(三)项目申请单位
分类整理立项项目负责人的依托单位可以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占据绝对主流,且能申请多个相关研究项目的单位也多集中于这些学校。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为例整理了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详情见表2。
表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统计
科研机构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其他普通高校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浙江大学 暨南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江西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山东大学 西藏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南开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河海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西南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浙江外国语学院 湖南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北京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三、 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趋势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关键词分析
本文根据26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5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信息提炼了三组最能反映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关键词,它们分别是:C1为体现概念解释性研究的特征词组,关键词包含内涵、问题;C2为体现制度供给性研究的特征词组,特征词包含机制、制度、机理、协调、建设等;C3为成本效益分析性研究的特征词组,关键词包含模式、评价、路径、发展、完善、创新、优化、效率等,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关于新型城镇化研究项目特征词统计分析
特征词组 特征词 词频 占项目总数百分比C1:概念解释性研究 问题 18 5.54% 内涵 0 0 总计:5.54%C2:制度供给性研究 机制 62 19.08% 建设 21 6.46% 机理 16 4.92% 协调 14 4.31% 制度 11 3.38% 总计:38.15%C3:成本效益分析性研究 发展 71 21.85% 模式 42 12.92% 路径 29 5.92% 创新 24 7.38% 优化 16 4.92% 效率 10 3.08% 评价 6 1.85% 完善 2 0.62% 总计:58.54%
(二) 研究内容的分类
牛文学等将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分为新型城镇化概念及其发展、新型城镇化中的动力机制与建设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建设、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估、新型城镇化中人口流动六个方面[14]。曾群华等认为新型城镇化研究内容包括: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解析、对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与特征的研究、对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对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对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研究、对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研究、对各地新型城镇化实践探索的研究等[15]。张荣天、焦华富把新型城镇化研究内容分为:新型城镇化内涵界定、新型城镇化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优化路径五个维度[16]。
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新型城镇化研究内容分为:概念解释性研究、制度供给性研究、成本效益分析性研究。
(三)新型城镇化研究多维度分析
1. 概念解释性研究
胡际权认为新型城镇化核心就是要关注“人”这个点,坚持市场导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不同层级城市的相互协调,坚持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等[17];吴江等特别关注新型城镇化要追求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18];而学者杨重光则认为新型城镇化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科技,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形成不同层级的城市和乡村相依相生的良性发展局面[19];杨峰、彭红碧进一步指出新型城镇化要发挥城镇的多样化服务功能,而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则是他们倡导追求的终极目标[20];王千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当更加凸显非物质化领域的“新型”,即文化上更加注重和发挥人文优势,城镇体系和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协调性,环境上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21]。
2. 制度供给性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制度供给性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例如孙铁山主持的国家自科项目《中国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的模式、效应及动力机制—多城市比较和实证》(项目批准号41371005),通过比较多个城市来研究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赵永平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与路径重构研究》(项目批准号41371005)即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以“人”为核心结合起来展开了探究[22]。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即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某个具体领域的管理制度的研究,例如张安录主持的国家自科专项基金项目《中国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增加的制度创新与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71341040)对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了创新研究[23]。三、发展机理研究,例如郑文升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新型城镇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影响机理及优化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7BJL052)[24]。
3. 成本效益分析性研究
此类研究包括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研究、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等内容,其要旨在于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使其又好又快发展。一、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研究,吴江等人从人口转移、制度环境、科技创新等十二个维度对重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学者张向东以河北省为例,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镇化率、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乡环境状态对比、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六个维度设计了27个二级指标对河北省所属各个城市城镇化发展状态进行评价[25]。二、关于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研究,于晓晴强调新型城镇化发展要重视民间力量,改变以往的政府单一主体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政府和社会应该形成合作关系,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导向共同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26];庄栋则在借鉴安徽、成都、浙江等地城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了构建了关中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模式[27];倪鹏飞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关于对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研究,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多种多样,只有采用了合适的城镇化路径,新型城镇化才会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28];杨仪青把国外成功的做法引入国内,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城乡统筹、经济增长方式、市场发展理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29];吴玲等则是在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欠发达地区为主要关注点,提出在我国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应该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创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各项管理体制、不同级别城市(大中小)同时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30]。
四、 新型城镇化研究发展趋势
(1)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基于以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立项项目负责人都拥有出国留学背景、科研经历丰富、且新型城镇化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各个学者的专业来看,理工科领域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环境学、地理信息等,社科领域有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人口学、民族学等。新型城镇化研究得到了许多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努力构建并完善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框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概念解释、城镇化制度支持、城镇化发展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而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在城镇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我国学者从以下三个维度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展开了研究:概念解释性研究,即研究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地解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制度供给性研究,即探索如何更好地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供给支撑;成本效益分析性研究,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做出科学评估,以便为优化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概念解释性研究、制度供给性研究、成本效益分析性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为构建并完善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框架发挥了重要作用。
(3)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以城镇化促进贫困区脱贫攻坚,为我国扶贫开发做出贡献。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以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为重点,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强跨区域扶贫协作,引导下游企业参与中上游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二是要促进居民就业,以城镇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三是完善农村基层治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从体制层面解决束缚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桎梏。四是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做好乡村规划,突出建筑风格,体现特色、传承文化。城市不断发展,乡村也不能忽视,统筹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4)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城镇化发展投融资机制。城镇化的推进必然会占用原来农民手里的耕地资源,如何更合理地征用土地资源,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问题没解决好,不但会阻碍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包括宅基地使用权 、农林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各类产权资产制度改革。我国传统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各级政府部门,以行政的力量来推进,这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行政推动作为城镇化发展单一动力来源越来越显乏力。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则更重视多元的投融资渠道,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符合条件都可参与其中。厘清农村产权制度体系、健全我国新型城镇化多元投融资渠道,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更强的持续发展动力,这对于解决城镇化发展用地需求、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大有裨益。
结语
自2000年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极大提升,因此新型城镇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我国新型城镇化从十八大以来,越来越为学术界关注,一方面其体现出的政策理论意义十分重大,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也是对我国以前城镇化发展的反思。以“新型城镇化”研究为切入点,采用两段分析法,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有关新型城镇化研究项目,将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分为2013年以前、2013年到2016年、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并把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内容分为概念解释性研究、制度供给性研究、成本效益分析性研究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基本态势,初步地构思出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综述考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构建一个较为系统化的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体系,也可以为我国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与政策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