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蒙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2019-01-12王世章
王世章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一、蒙族舞蹈动作的特点分析
(一)肢体动作特点分析:肩部
肩部的动作在蒙古族舞蹈的动作中有绕肩、柔肩和硬肩等。在训练肩部的动作时得要达到动作的弹性、韧性和力度以及灵活性都在松弛自如且张弛有力的状态中。在做硬肩动作时不能使肩膀摆动的幅度过大,不然舞蹈动作不仅不好看而且还会僵硬,另外在做肩部运动时人的身体也得做出相应的舞蹈运动得保证动作的协调、控制动作的幅度。柔肩这个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需要表演者在身体运动过程中保证双肩的交替性运动,在连贯性的动作中呈现一种舞蹈的优雅之美和端庄之美。蒙古族舞蹈表演中的绕肩动作根据表演形态通常分为单肩绕肩和双肩绕肩,单肩绕肩主要是指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其中一只肩膀以前上后下的形式完成绕圈,而双肩绕肩则是指双肩均以前上后下的形式完成绕圈。在表演这一动作时舞者的头部和颈部应该保持平衡,双肩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放松,但是腰部应该结合肩部绕圈动作进行配合,从而在舞蹈表演中体现出含蓄之美。
(二)肢体动作特点分析:手臂
在蒙族舞蹈中最常用到就是柔臂了。“柔臂”这个蒙古族舞蹈动作,就是运用了上半身的两只手臂的传导,比较集中地表现出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柔臂的动作有两种:一种是双柔臂,一种是交替柔臂。最主要的是运用了手,腕,臂,肘,肩的传导。在做柔臂这个舞蹈动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在的那股韧性和动作幅度的变化和对比,做着交替与重复这一动作。通过臂部连绵不断的传导,我们可以想象一只大雁在碧蓝的天空中,在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上高高的展开双翅自由自在地翱翔着。
二、不同地区的蒙族舞蹈现状
(一)鄂尔多斯:《鄂尔多斯舞》
1951年贾作光老师来到了鄂尔多斯高原,为了能更好的表达出鄂尔多斯人民的性格以及最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舞蹈,贾作光老师等人前后几次亲自的去到当地体验生活,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思想情怀,不断从当地的民间艺术中挖掘出所需要的艺术元素。他创造出“甩手下腰”、“单腿板腰”等等特技,加强了这个舞蹈的技艺性和感染力。经过多次的编排、音乐的作曲和演员们的奋斗努力精神经过不断修改,一个足以表现出解放后在祖国建设中的鄂尔多斯人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迎接新生活的到来。那种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新牧民形象的《鄂尔多斯舞》就这么诞生了,从此鄂尔多斯人民有了自己的舞蹈。
(二)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萨满舞
萨满舞的头部动作主要有摇头、仰首、抬头、左右侧首、俯首等,其动作节奏更加清晰、简单。表演者有许多腰部的动作。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抬起头、挺胸、收腹、弯腰、抬起臀部和弯曲腿来形成美丽的身体曲线。这个姿态有时是刚健有力的,有时是妩媚动人的。萨满舞蹈的手势非常微妙和巧妙,手臂,手掌,手腕和手指都被充分利用。萨满舞者的腿可以向内或向外弯曲,也可以用作马步,或者两条腿可以长跨距或弯曲成环。萨满舞者可以形成多种形态。人们可以通过站立、跳跃、弹跳、屈膝、勾、踢等动作,不断地表达不同的节奏。总之,萨满舞通过头、上肢、腰、手、腿的配合,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意义的舞蹈,体现了游牧民族原始的狩猎信仰。
三、蒙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一)蒙族舞蹈的传承
好艺术作品从来都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蒙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并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编排内容与表演形式,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草原文化,其中饱含了他们勤劳朴实,勇敢坚强,喜爱自然的高尚品质。许多的蒙古族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在中华艺术这个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也就是创作者抓住了时代跳动的脉搏,通过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如今蒙古族舞蹈若要继续发扬,必须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创造出大量蕴含着当代民族崇高精神的艺术作品,反映当代生活,歌颂当今主题。在蒙古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盅碗舞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精神为灵魂,经历了从民间到宫廷再到民间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
(二)蒙族舞蹈的发展
在近几年就蒙族舞蹈发展的趋势来看,蒙族舞蹈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蒙族舞蹈形式了,而是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变融入了新的舞蹈元素。说起蒙族,我就会想到草原上的一种动物,狼。狼是一种群居生活的动物,是一个极具团体合作的群体。编导张云鹏创作的《蓝色游吟》,描述了“狼”舞,舞蹈艺术家把握了这个社会的潮流,运用蒙古族图腾崇拜文化中的“狼”创造了一种舞蹈形式来表达这个社会的方向,表达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狼精神”。例如,在舞蹈开始的时候,它运用了近乎疯狂的舞蹈动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现代音乐,突出了狼的野性和桀骜不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蓝色游吟》的音乐“中西合壁”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来自蒙古的呼麦,以及令人惊叹的融合在西方现代的“Rap”节奏里,编导将最现代和最民族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得音乐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的同时,又具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