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小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现状

2019-01-12李海艳

魅力中国 2019年33期
关键词:库房藏品文物

李海艳

(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辽宁 锦州 121000)

1905年,中国近代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建立了南通博物苑,这是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办的现代博物馆,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已发展壮大到几千家,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追求更有品质的精神生活成为了现代人的目标。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在近些年迅猛发展,不论是国有的、民办的,还是综合性、专题类的博物馆,其数量和规模都随着经济发展获得了大幅地增长。我国的一些国家级、省级以及一些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博物馆,在硬件、科研水平和管理模式上甚至可与发达国家媲美。但相反,在我国占据着博物馆事业半壁江山的市县级中小型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在各方面都很难尽如人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藏品管理领域,与大馆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个博物馆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促进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的发展。因此,本文就现阶段中小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升文物藏品的管理水平。

一、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型博物馆保管环境不容乐观

博物馆是收藏和存放文物藏品的重要场所,文物藏品是指存储于博物馆当中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馆藏文物,博物馆文物藏品保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文物是否能被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如果一个博物馆的环境条件达不到文物藏品的保管标准,那么时间久了势必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影响文物的寿命。

以锦州市博物馆为例,锦州市所处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属地级市,地方经济不是很发达。在上个世纪50年初成立之时馆舍就设在了广济寺古建筑群院内,古建筑大多为清雍正至光绪年间所建,文物藏品被存放在陈旧的古建筑房间里,条件非常简陋,库房房间少,空间小,密封不严,通风不佳,受当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潮湿的气候特点影响,周围的干湿度根本无法掌控。多数文物被挤放在柜子或箱子里面,由于箱柜达不到标准的密封条件,金属材质的文物存放久了就易生锈,被氧化。许多的文物藏品因为没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保管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不同种类的藏品混放在一个房间里,想要分类保管根本无从谈起,藏品管理人员的许多业务工作开展不了,当时的条件根本不能满足文物藏品管理的正常需求。还有就是安全设备落后,库藏文物还时刻面临着失盗、火灾等一系列严峻问题。

2001年,新馆落成以后,文物藏品搬进了新库房,库房环境较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房间多了,空间也大了,文物按着类别进行了科学的存放。随着政府对文物保护经费投入逐年增多,库房的保管环境也在逐渐好转,例如二十四小时监控视频和红外线报警系统,消防系统,能改变空气湿度的吸湿机,搁放纸质文物的恒湿恒温柜,监测有害气体的检测仪,整体樟木防虫柜,环保无酸的文物囊匣等等。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在为改变库房环境,更好地保护文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库房的整体温湿度条件还是差强人意,受季节影响,仍然存在着温湿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在非恒湿恒温保存下的一些文物保管前景不容乐观,如木器变形或开裂,铜器生有害锈,铁器锈蚀酥化,陶器色彩图案剥落等等。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博物馆内部藏品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文物藏品的安全性和利用的有效性,管理工作的一切具体操作都要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和国家省市出台的文物管理规定来进行,建立一整套适用于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文物的保障与依据。笔者认为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账目清晰,手续齐全。从一件文物入馆后开始,经过鉴选确定入库,填写入馆凭证、藏品编目卡,登入藏品分类账和总账,入库收藏,到最后编入库房方位帐,每一环节都要认真严肃地完成,做到帐、卡片、实物一一对应,没有错漏,如果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就会造成诸多麻烦。利用搬新库房之机清点所有藏品,做到帐、卡片、实物一一对应,没有错漏。其次是建立藏品出入库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库房内藏品无论是参展或是外借,只要出入库房必须填写出入库登记单,一式三份,登记单上不仅要有两名以上保管人员签字,还要有主管领导签字,同时还要加盖单位公章,这样方可提取文物出库房。三是建立藏品安全保管制度,文物藏品的保管工作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文物的安全,即防火、防盗、防潮、防蛀、有害气体等等。防火已成为库房藏品安全管理的第一要务,库房中严禁火种,每天日常进库检查的最重要一项就是检查库房内一切电路电器设备是否安全运行,如有异常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报告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除隐患。配备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等一旦过期必须及时更换,保管人员参加消防施展演练一年不少于两次,了解消防设施运行情况。水火无情,文物藏品保管人员头脑中始终绷紧这根弦,把火灾这一对文物遗产安全破坏性最大的隐患防于未然,确保库房长久安全,不做历史的罪人。

防潮防蛀,过高过低的温湿度都会直接影响书画、古籍、丝织品的寿命,用于书画装裱的浆糊里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它是蛀虫和微生物繁殖的温床,在适宜的温湿度下,虫菌就能大量繁殖生长,所以控制库房的温湿度和定期上驱虫药,可以降低这些风险,库房内的适宜温度是16℃-18℃之间,夏季温度最好不高于25℃,湿度最好控制在50%-65%之间,一天之内的温度差最好不超过2℃-5℃。文物入库前也要进行消毒清洗,祛除文物上携带的病菌和虫卵。使用活性炭吸收有害气体。

防盗方面,在库房中安装监控视频及红外线报警装置,二十四小时处于防范状态。文物柜门要上锁,珍贵文物单独存放,非文物保管人员在出入库时要签名字,表明出入库时间及原由。每个库房要求保管人员人数达到两名及以上,互相监督,保证库房安全无误。

三、培养专业型的文物保管人才

藏品的保管功能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文物藏品保管既是一项老课题,又是一门新学问,每一件文物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不能再生、不可替代的国家宝贝。库房保管员是博物馆能直接接触到文物藏品的工作人员,一切藏品保护有关的工作都必须依靠保管员来完成,库房保管员是第一责任人,一个合格的藏品保管员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博知识和一颗热爱文博事业的心。所以在工作中应时刻加强对文物保管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教育,让他(她)们觉得能成为一名国家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

目前全国大多数博物馆的文物保管部门人员多是从宣教岗位转岗的讲解员,年龄偏大,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知识等这些特点早已经不适应新型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了。高标准的文物保管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博物馆应该敞开大门从高校文博专业毕业生中招收人才充实到本单位的保管队伍中,注入新的活力,高水平高学历人才能够加快整个队伍的发展速度,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另外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是提高藏品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做的是采取措施激发老保管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改变过去的工作模式,摒弃“等、靠、混”的观念,养成自主学习研究的好习惯,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查找问题和差距。还要利用各种机会把文物保管人员培养成工作多面手,例如文物入库前能够断定大概年代,准确分析文物质地,熟悉各种质地不同的保管方式方法,对轻微损害的藏品进行简单修复,会制作自然标本和拓片,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等。保管人员应该从观念上意识到全新的藏品管理理念已经从单一的“看护”扩展到更加全面的开发利用和挖掘文物内涵。由于现阶段中小博物馆的科研水平比较薄弱,上述专业技能的培养很难依靠本单位来实现,条件允许的话一定要走出去,向省级、国家级文物部门寻求帮助,加强与大馆之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和技术,也可以请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来馆进行业务指导。培养专业型的保管人才队伍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不是短时期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这样的人才既要有能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又要有接受新科技的勇气。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提升本馆的藏品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促进文物藏品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实现文物藏品管理信息化

在保留原有的文物纸质登记帐本前提下,尽快实现藏品信息的电脑网络化,利用网络和现代化设备,实现传统和现代的两种管理方式无缝衔接,建立了藏品的电子账目,这样工作人员在开展与藏品有关的工作时,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电脑查询调取一切相关的文物信息,简洁又高效,对一些不适合经常出入库的文物藏品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减少了文物被损害的几率,例如对温湿度极敏感的纸质、丝质文物,还有易碎的陶瓷器等。

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度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让人们每时每刻都深处数据链接和数据集合展示的环境当中,博物馆集合展品展示、社会教育、文化论坛、文物收藏、藏品研究、休闲娱乐等功能,已经大大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所拥有的基本职能[1]。在这样的形势下,博物馆应顺应潮流,建立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这样就方便大众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喜欢的文物藏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昔日沉睡于“深闺”的精美珍贵文物面对大众,让广大民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与此同时更多的观众会被吸引到博物馆中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这样既节省了更换展览所需的资金,又能唤起全民参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热情,一举多得,让文物彻底地“活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

总而言之,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是博物馆各项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项,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科学、合理、有效、妥善地保管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藏品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对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库房藏品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石化某库房建设项目的全要素管理要点
化学品库房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文物的逝去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