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挫折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9-01-12吴婷

魅力中国 2019年26期
关键词:挫折感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

吴婷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1班,陕西 西安 710000)

人在生活中难免遭受挫折。受挫后如果没有有效的开导,往往会引起人们精神痛苦,产生一系列不好的反映。这既不利于教育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学习挫折理论,进一步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一、挫折内涵及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挫折一词主要指挫伤、失败、失利等意。在心理学上,挫折一词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1]需要决定动机,动机引导行为,行为推动目标的实现。人的动机在导向目标时,如果受到阻碍或干扰,会产生以下四种情况: ①虽然受到干扰,但主客观条件仍能促使目标的实现; ②受到干扰后只有部分可以达到目标或使达到目标的效果变差; ③由于两种并存的动机发生矛盾,只能暂时放弃其中一种,优先实现另一种,即改变目标; ④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影响都很大,动机的结局完全被阻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则无法实现目标。第四种情况下人所受挫折感最大,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则次之。挫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挫折的二重性

挫折一方面给人带来积极影响,使人们在遭受挫折时,非但没有消极退步反而越挫越勇,更加勇往直前,从而加快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挫折不可避免也给人带来消极反应,使人在挫折面前伤心、痛苦、甚至绝望,从此消极堕落,躲在挫折里不敢走出来,生怕再次跌入挫折的漩涡。

(二)挫折的客观性

挫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挫折的产生是因为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消极、失落的心理反应。从这一方面看,它又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反应。当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没有发生改变,这种挫折就会一直存在。但人具有主体选择性,挫折不可避免的要发生,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选择如何面对。

(三)挫折的变动性

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多样,特别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挫折也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面多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遭遇的挫折比以往反而更多了。

(四)挫折的可测性

人们面对的挫折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挫折不是琢磨不透的,而是可测的。人们要擅于利用挫折的这种可测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变不利条件为有力条件。有的人遭受了挫折会痛苦、失望甚至伤心欲绝;有的人则会化悲痛为力量,把挫折踩在脚底下,继续勇往直前。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因而也是可测的。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进入新环境、面对新事物、结交新朋友都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说明导致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挫折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程度有关

凡是学生的需要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则所受的挫折程度小,相反,学生所受的挫折程度大。外部环境是指除了自身的因素外所处的环境,主要包括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当外部环境正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同学们会感到心情愉悦,就会积极快乐的去做事,这样会加速目标的实现;当外部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同学们就会感到内心受挫,从而感到失望、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做事效率不高,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挫折感大小与学生的期望值和抱负水平有关

学生的期望值和抱负水平不同,感受的挫折感大小也不同。期望值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程度的期待大小。如果期望值越大,人们所报的希望就越高,一旦目标不能实现,人们感受的挫折感就越大;相反,如果人们的期望值小,觉得实现目标的可能不大,虽然目标没有实现,所感受到的挫折感越低。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对自己制定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大小。如果制定的标准高,抱负水平就高 ;制定的标准低 ,抱负水平也低。如果抱负水平过高,不符合现实情况,导致目标不能实现,就会产生心理挫折。因此,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目标的实现抱有一个合理的期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同时,学生也必须有一个适度的抱负水平,适度的抱负水平才能推动目标的实现。

(三)挫折和学生的思想准备有关

一般来说,人们的思想准备越充分,所感受的挫折程度越小,相反,人们思想准备越不充分,所感受的挫折程度越大。思想准备的越充分,所做的准备工作越多,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所受的挫折程度越小;思想准备的不充分,在开展工作中并没有做一些具体工作,实现目标的条件不够,在这种情况下目标不会轻易实现,所感受的挫折感就大。比如;大学生考四六级证书,有些同学刻苦学习、辛苦准备,通过的几率就高;而有些同学压根不复习,想着到时凭运气,通过的几率就小。

(四)个人对挫折的不同心态和容忍力

人们对挫折有不同的心态和容忍力,因而所感受到的挫折程度也就不同。有的人心态稳定,容忍力强,相对地感受到的挫折程度小;有的人情绪急躁,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发脾气,容忍能力差;还有的人对待不同的挫折,表现出来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人能忍受学习和工作中的挫折,但却不能接受情感的挫折;相反,有的人能忍受情感的挫折,却不能忍受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挫折。虽然这种情况因人而异,但也是存在的。

三、运用挫折理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运用挫折理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挫折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当挫折发生时如何帮助受教育者减轻挫折的困扰,促进学生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主动亲近,合理疏导

教育者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朋友。当受教育者遭遇挫折时,教育者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亲近学生,隐形消除学生的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帮助学生战胜挫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学生遭遇挫折时,要主动亲近、合理疏导。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难免要遭受各种挫折。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学习挫折。在上大学之前更多的是老师教,一天到晚课程被安排的满满的,习惯了跟着老师走。因此,上了大学一些同学难免感觉在学习方面有挫折;②人际交往挫折。现在步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更多的还是家里的独生子,有个性有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③恋爱挫折。熬过了紧张的高三生活,学业压力没有那么大了,更是摆脱了父母的监管,谈恋爱的情况就会变多。但由于之前没有恋爱经验,爱情更多的是有始无终。这三种挫折是大学生面对最多的挫折。当学生面对这些的挫折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亲切关怀,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了解他们遭遇挫折的起因。除此之外,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释放不良的情绪。当遭受挫折时,学生就会产生不良情绪,若这种不良情绪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很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亲近学生,进行合理的疏导,帮助他们从受挫的痛苦情绪中走出来。

(二)积极引导,辩证看待

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辩证的看待挫折。挫折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学生有利也有弊。挫折更像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对于强者,挫折只会使人们越挫越勇,形成坚韧的品格。对于弱者,则反之。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2]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都在遭受挫折时才发现自己的才能。就像爱迪生传奇的一生。生活中的贫苦和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放弃而是更加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从中不难看出,挫折虽给人以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给人了无穷的动力。“正确的挫折观是教育和指导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又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3]“自古英才多磨难 ”,古往今来取得成功的人士,在成功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遭受了无数磨难,教育者要多向受教育者宣传这些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事迹,要在学生们心中形成这样一种信念,挫折并不可怕,挫折有时也是我们通往成功道路上的财富。教师要经常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度,从而提高他们的挫折容忍力。老师要经常找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与意志力,激励他们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多多锻炼自己,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挫折容忍力;另一方面,当学生经历的挫折越多,挫折容忍力就会越高。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积极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

(三)调节需要,缓解挫折

“勒温认为需要的满足是避免挫折的重要条件 ,若能满足个体的所有需要就能避免挫折的产生 。”[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教育学生缓解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需要,合理调节自身的需要。学生们的需要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些学生的需要是合理的,经过自身一段时间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然而,有些学生的需要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这个时候教育者就要引导受教育者调节自身的需要,缓解挫折压力,制定一个符合自己的目标,并教育受教育者为之不懈努力。在追求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抱负和志趣,而过高的抱负和志趣,脱离了现实的可能,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科学地分析实现目标的主客观条件,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地调节自己需要,自我评既不能价过高,又不能过低,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确定适合自己理想和抱负,这样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才能减少挫折的困扰,才能一路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四)协调人际,快乐学习

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由于家庭、性格、生活方式的不同,这样很容易形成紧张的人际关系,这也是造成心理挫折的重要原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平等、尊重原则。如果有一方有优越感,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交往中就会不受欢迎,就会被对方排斥。[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教育同学之间要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特别是同一寝室的几个同学,再来到大学之前可能都没有住过集体宿舍,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但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同学们之间只有互帮互助、相互学习才能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其次,要教育同学们营造和谐友爱的集体。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四年,集体的环境非常重要。如果集体中充满了相互关心、和谐有爱的氛围,任何人都会从集体中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 相反,如果集体中充满了相互蔑视、冷漠寡淡的气氛则会降低个人应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我们要创造一种和谐友爱的情境,使受挫折的同学感到集体的温暖和爱意,从而有战胜挫折的勇气。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猜你喜欢

挫折感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大学生学业挫折感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