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少教多学”模式的研究
2019-01-12毛良仕
毛良仕
(重庆市南川区大有中学校,重庆 408400)
初中是学生整个学习阶段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思维和认知上都基本形成,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素质教育的改革推动下,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等。“少教多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被提出来,对于改善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无疑具有巨大的帮助。为此,本文将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具体实践,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模式,阐释其教学理念、实施原则和现实意义,以期对初中语文阅读“少教多学”模式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少教多学”模式理念
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提出:“教师为了达到不教[1]。”“少教多学”则正是这一理念的新时代传承,字面可理解为教师少教一点,学生多学一些。它是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学生,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当下“学生主体”教学理念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法。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个体生命地位。它承认学生的起点非零,具有无限的潜能,因而能够把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部分交还给他们。特别是对于语文阅读这一极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空间,“少教多学”模式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阅读时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阅读体验和生命体验去感悟。这也真正意义上地改变了教师的地位,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进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策略的实施原则
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去,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在何时、何处进行少教、多学,而不是生硬地将其套入到所有的阅读教学中,滋生教学懈怠心理,降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教在必教之处
“少教多学”模式虽然强调的是要求学生作为学习中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少讲式的“功成身退”。相反,“少教多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精确的把握,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将教学点落到学生的易错点、困惑点、易漏点上,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引导其进入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中去。因此,教师的“教”必须教在必教之处,这个“必教之处”可以视作学生自主学习“起跳”的一个“支点”,支持学生自发地把智力、情感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因此,这也也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文本以及相关知识学养有更高的把握,有较高的教师教学素质。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紫藤萝瀑布》时,针对文本谈到的长期萦绕作者心头的悲痛与焦虑,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即文革迫害、作者的弟弟患病等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赞扬的“生命”的丰富内涵。
(二)学在活动之中
在相对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后,学生在课堂中拥有了更加广阔、自主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这也就意味着将学生投入到具体的感悟、体验和思考的阅读活动中去,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自主权去想象、体悟和思考蕴含在文本中的阅读价值。这能够较好地保护学生完整的阅读体验、阅读感触,通过不断地独立思考和质疑解决自身在阅读中发现并解决的困难,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动态地生成属于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多样的阅读活动。在阅读形式上,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实现阅读,让学生以个人、小组等形式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阅读方法上,教师可以选择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包括竞赛读、分角色朗读、速读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中走进文本,体味文本,感知文本。
三、初中语文阅读“少教多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来,对于当前语文阅读的教与学都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初中语文阅读“少教多学”模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把控力的高要求,在鞭策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超越上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在“少教多学”模式的初中语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分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特点,更加细致地思考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等以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接受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练就强大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疑惑。
一方面,“少教多学”模式也实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把更广阔的学习和思考空间交还给学生。这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协作与探索,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听老师解读文本,接收知识,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师设计的阅读环节中去分析、鉴赏、质疑、探究。这有助于学生树立端正的阅读态度、养成良好习惯,也有助于学生于都素养的极大提升。
综上,“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对于改善当前教育困境,转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着极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