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民为贵”思想研究
2019-01-12戴金峰
戴金峰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一、孟子“民为贵”思想的形成
孟子民贵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春秋以前,学在王官,文化与教育掌握在统治阶层的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而普通民众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然而,自平王东迁之后,王权衰落,礼崩乐坏,天子失官而学在四夷。统治阶层已经很难对文化、教育再进行垄断,这便为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春秋时,孔子首倡私学,公开招收弟子,且不言出身。子曰:“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等都表达了孔子对学生无论贵贱皆可受教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无疑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样就让许多中下层的民众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由此,部分中下层民众因为掌握知识文化而获得了进身的机会,阶层与地位自然提升。这样的局面是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私学兴起还导致士这一下层贵族阶层在战国时期地位崛起。这都使士这一阶层较为动荡。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各国君主为图强自保或开疆拓土,不得不逐渐打破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由任人唯亲逐步转向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这使得许多士乃至平民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国君、贵族的求贤,各国求士之风盛行,使得战国时期的士的地位迅速崛起,乃至于不少寒士能够睥睨王侯。这样的情形自然也对孟子有所影响,孟子当时的地位一度显赫,还曾担任齐国之卿,乃至弟子彭更都认为有些过分:“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而齐宣王甚至提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孟子自己也曾多次提到鲁繆公等国君对子思事以师礼,恭敬有加。孟子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形成了自身刚正不阿的性格,再加上日常孟子亲眼所见的受难民众让孟子受到触动,这便促使孟子在各国国君面前大胆提倡民贵思想,实施仁政。孟子有时甚至当面指责国君不恤民众疾苦,声色俱厉,乃至使国君们无言以对。总之,当时士的地位崛起,各国争相招贤纳士,这样的大环境使孟子无所畏惧地将自己的民贵思想宣传给各国君主,并激烈批评国君们的虐民之政。
再加上当时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这样一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够像孟子一样真正关心到普通民众的疾苦,这更能显示出孟子的民贵思想在当时的珍贵。战国时期,天下纷乱、道德不一、杀人盈野的局面,可谓是促发孟子民贵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孟子民贵思想的发展
(一)邹国出仕及首次游齐
孟子为邹国人,前辈学者多认为其学成出师后,便从邹国出仕。《孟子》中记载孟子与邹穆公对话仅一则,时邹国与鲁国冲突,但是邹国民众却不效命,邹穆公因此请教孟子。孟子认为原因在于邹国在凶年时府库有所剩余却不赈济饥民,使民死难,故而民不效命。可见孟子在其出仕之始,游历列国之前,即已经注意到民众的重要性,并且已展现出其“民为贵”的思想。孟子亲见邹国民众在凶年饥岁时老弱死难,壮者四散,而国君置之不顾,认为只有重视民众,才能上下同心。或是邹穆公不用孟子之言,亦或是邹国为小国而孟子无法施展,故孟子便离开邹国,开始游历诸国的行程。孟子第一次至齐,虽有一些活动,但是其影响较小,故未得重用。
(二)居宋、至鲁、游滕
孟子第一次离开齐国后,前往宋国。当时宋王行王政,孟子对此很有信心,在与弟子万章的对话中,孟子指出宋国“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孟子赞同宋王行王政,故参与宋国政治。宋国大夫对孟子所提出的王政措施的推脱态度与宋国终究为小国而难以施展使得孟子又离开宋国。尽管居宋时间较短,但孟子所提出的什一税法与“去关市之征”的措施能够反映出他的养民、惠民之心。对农民及工商业者,孟子在此均主张轻徭薄赋,以此作为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是孟子民贵思想在经济层面上的反映。孟子离宋后,经过薛国、邹国,到达鲁国,但是受到臧仓阻挠而没能与鲁平公相见,未得任用。随后孟子前往滕国。
滕文公在为世子之时,即对孟子有所仰慕,曾专程前往宋国见孟子。在滕定公去世之后,滕文公即位,在办理丧事时还派自己的老师然友前往邹国询问孟子的建议并且进行采纳。孟子所提的建议滕国究竟有没有认真实行,不得而知,滕国又是一个蕞尔小国,终究难以施展,孟子最终离开滕国。
(三)至魏、二次游齐、去齐归邹
在离开滕国后,孟子前往中原大国魏国。这是孟子游历过程中,所到达的除齐国之外的另一大国,孟子也是倾己所能试图教化惠王行王道仁政。然而好景不长,梁惠王不久之后去世,而继位的梁襄王在孟子看来“望之不似人君”,孟子在告诉梁襄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道理后便离开魏国,第二次前往齐国。
孟子第二次至齐,已是齐宣王当政。孟子的思想体系此时已完全成熟,仁政王道、贵民的思想均有详细的施行措施。孟子曾对齐宣王提出考察贤能的办法,要求国君以全体国人的意愿对臣下进行赏罚黜陟,应当遵循民意、民心,而不能只听左右大臣的意见。
后孟子劝谏齐宣王伐燕之事,是孟子民贵思想在其战争观中的集中体现,是爱民、贵民思想的反映。齐宣王经此失败,有愧于孟子,但又听信大夫陈贾之言,让陈贾去见孟子进行狡辩,最终孟子心灰意冷,辞官去齐。孟子去齐,实为不得志而去,回到家乡邹国,此后便退出了政治舞台。
结语
孟子在自邹国出仕起,至去齐归邹退出政治舞台,他与邹穆公、宋国大夫戴盈之、滕文公、梁惠王、梁襄王、齐威王、齐国诸多卿大夫均有对话。在这些对话中,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民贵思想,且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孟子的民贵思想也是在游历列国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孟子的民贵思想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上惠民、养民、不违民时、制民之产、减免对商贾的征税、关照鳏寡孤独等弱势民众;在政治上体现为爱民、行仁政、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与民同乐等方面;此外在教育观上主张教化民众并且应当先富后教,在战争观上主张应当不嗜杀人、以民心民意为发起战争的根据,并且力图救民于水火。至今,孟子的思想对于我国执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于孟子“民为贵”思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