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楚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社会功能研究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摆手舞为例

2019-01-12张如江曹胡丹

魅力中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土家土司土家族

张如江 曹胡丹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一、土家摆手舞文化塑造功能

(一)舞之育人:受儒学礼仪范式浸润的育化理念

自受明政府改土归流政策的影响以来,五峰少数民族地区汉化现象亦愈明显。作为汉民族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也潜移默化的植根于鄂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中,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滥觞。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但“仁”这一儒家概念内容空泛却又是既成的事实,好在李泽厚先生将仁这一思想模式以四种原则作为支撑,其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等原则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之下更具合理性与可操作性。[2]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土家族人,既有先天的血缘基础,共同的文化原则,又有民风淳朴、悠居山林且与外无争的生存生活条件更使得土家族人孕育了一种独特的人道主义文化和个体人格风貌。

“礼自外作”,礼在李先生这种思想模式的解释之下就成为了“对个体成员具有外在约束力的一套习惯法规、仪式、礼节、巫术”,[3]这对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来说仍具实用性。土家文化域内的这种文化氛围深受儒家文化礼仪范式的影响,呈现出集体性、终生性、信仰性的文化格局与价值追求。不得不提出一点的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并未因政治经济因素而被汉民族完全同化,其特性反而在被汉化的过程中益愈弥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内核便是这一特性保留的突出代表即土家人传统道德观念与儒学礼仪范式融为一体的育华理念。

(二)舞之治人:受土司体制浸润的乡土道德情结

土司时期是土家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元至清初土家族地区设置了数十个土司,明朝创设卫所,卫所与土司分别成为管辖汉土的两种制度,同时也是汉土两种文化圈的中心。[6]皇家卫所与土司领袖的统治权威夹杂皇家政府推崇的乡贤文化、土司领袖推崇的宗教迷信成分凝聚成为一种独特的乡土道德情结。

政治法理与道德情操在摆手舞的传承中得到统一,作为治人功能的摆手舞在土司时期得到极大发展。该时期土家族所在地区修建摆手庙蔚然成风,供奉“向王天子”、“八部大王”、“彭公爵主”等神位,简单的宗教拜祭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乡土道德情操所主导的。即以土司家族为主体,以所在地区全体土家人为对象、以皇家朝廷律法为表象、以公认风俗精神为契约的乡土道德体系将诸多土家平民纳入到土司统治管理的体制之中。事实证明,这种集法治统治与道德控制特点于一体的土司体制发挥了它数百年来相对稳定的优点,使得土司贵族与土家平民数百年来的相处渐趋和谐甚至达到某种共生的状态。

土家族民俗舞蹈所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和民族繁衍壮大的期盼”,敬神拜祖的摆手舞祭祀仪式与哭嫁习俗更是土家人孝文化根植于心的生动体现[]。摆手舞作品《女儿嫁》即是此在孝亲敬长的风俗精神影响之下孕育而出的优秀土家文化作品。“勤耕苦种费苦心,娘的恩情说不清,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7],《女儿嫁》中的新娘出嫁在即,此时此刻想到的只有自己的母亲,其含辛茹苦的生育、养育之恩难以为报,只留下对娘家人点点追忆与深深追思。土家音乐的节奏、舞姿的韵律反映出土家族孝文化宣扬教化、和谐家庭、稳定社会的文化功能。土家人孝文化长存,土家族摆手舞文化艺术长青。

(三)舞之乐人:受安贫乐道思想浸润的舞者哲学

舞蹈的姿势反映出舞者的价值观、生活观与哲学观。五峰土家人摆手舞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为了表现农事活动,其中以种包谷、插秧苗、除杂草、撒谷种、打谷子、踩田、纺纱几种动作形式最为典型,其舞者沉醉其中的欢乐状态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结构概念。本我结构一词出自弗洛依德《自我与本我》,意为不顾一切的寻求满足、快感与冲动,弗氏认为本我是本能冲动的根源,指的是原始的、非人格化的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而言[8]。土家摆手舞自土家人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又无时不在给田间地头、晒场草地劳作的五峰土家人以欢乐、以充实、以幸福。

五峰土家人世居武夷山中,远离城市喧嚣,由于自然环境的相对封闭,造就了土家人民风质朴的特性,这种特性又以安贫乐道的思想、乐天安命的心态、安土重迁的心理为构造基础,突出体现了五峰土家文化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具有民族与地域双重特色的摆手舞精神主要通过舞蹈动作与舞者的精神状态呈现给观舞的受众,土家摆手舞的形态特点无非就是顺拐走动、双腿微屈、全身颤抖、两手摆动,使其观者体会到一番哲学意味:“喜事不忘忧,忧时要看到希望”[9]。摆手舞者挥汗如雨的演出使他们忘却了尘世间的勾心斗角,青山绿水间传出的摆手山歌响彻云霄。舞者的真性情温馨的传达给我们,乐天安命是幸福人生的至宝,“努力尝试使自己即便置于无趣的时空之下也要尽可能生活得有趣些”。[10]忍耐、忘我、真实与质朴成为五峰土家人安贫乐道生活哲学的内涵与精髓,更是五峰土家人价值观、生活观与哲学观的凝念表达。

以上三种形式,分别从育人、治人、乐人三个维度展现了土家族舞蹈文化塑造功能的文化意义。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土家摆手舞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为我们研究其文化意义提供了可能性;正是因为土家摆手舞文化的广博内涵,才使得我们的研究价值得以凸显。但是,五峰土家摆手舞的传承模式与传承现状并不乐观。

二、关于五峰土家摆手舞文化传承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有关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制度

制度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应当号召五峰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对于土家摆手舞的真实态度,广泛调研,完成人大提案,为及早制定五峰土家族体育舞蹈文化传承制度奠定基础。

教育上:五峰教育局及其辖区各学校事业单位可适当根据教学计划添加有关土家摆手舞等民俗体育文化的乡土教材,使土家学子汲取本民族的优秀养料得以茁壮成长,为五峰民族文化发展培养后续力量。

(二)保持民族特色,积极发扬文化本质功能

笔者曾有幸参加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儿女茶花会”活动时,观看了由五峰文化宣传部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联合举办的五百人土家摆手舞的演出。虽然规模较大气势恢宏,但与传统摆手舞的动作形式已相去甚远。与传统土家族摆手舞相比,其动作似乎更加迎合现代文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得简单、易学、通俗。土家摆手舞的民族特色与文化本质功能正因这样的表演而丧失,例如同参与摆手舞演出的舞者聊天时发现,她们对摆手舞内在的文化了解程度显得甚少且面露窘迫。保持土家摆手舞的名字特色,挖掘与发挥土家摆手舞的文化功能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三)促进少数民族舞蹈与地区旅游有机结合

五峰旅游资源丰富,环境清幽,有“中国名茶之乡”、“世界动植物基因库”、“国家四A级森林公园”、“湖北旅游强县”等诸多美誉。试想众游客于青山绿水间品一盏五峰的采花毛尖茶,听一段土家山歌,赏一段土家摆手舞,瞬间摆脱闹市喧嚣带来的种种烦躁,只余下闲敲棋子的乡村欢愉,携伴或孤身于清泉山林间驻足沉思,流连忘返。五峰土家摆手舞更应借此旅游东风,顺应地区旅游大发展的浪潮去传播、传承与创造这种土家民俗文化。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因为经济利益而使摆手舞纯粹的民族传统文化附上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杂质,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会被世人遗忘”。[11]

三、结束语

五峰土家摆手舞只是荆楚民族舞蹈中的一个代表,还有众多的民族舞蹈无论从它的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文化艺术及社会功能的方面审视,都不愧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因此,我们要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发扬民族文化的时代精神,加大传承与保护力度。发挥出传统少数民族体育舞蹈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积极功用,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校园奠定制度基础、理论基础与经济基础。

猜你喜欢

土家土司土家族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