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9-01-12程蕊
程蕊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科学研究显示:朗读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理解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把对朗读的重视落实于课堂
我国人口众多决定了我国学校教育的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内学生人数较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以,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堂,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留给朗读,让学生多读。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提前预习上课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节省出一部分时间进行朗读。朗读除了集中朗读外,还可以在课堂中依据讲解内容,随时进行朗读。讲到感情强烈之处,立刻进行朗读与全部内容讲完之后再进行朗读相比,前者效果更好。布置朗读作业,通过下次上课检查或评选的形式,督促同学们在课后进行朗读,加强朗读练习,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二、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学校期间,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时间较长,教师的人格、学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重视教师的示范和期待作用。即“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这一词语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后人从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积极的暗示会影响人的情感信念,人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的影响。
首先,在朗读的节奏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当读到描写自然景物时,朗读节奏应稍微放慢,用轻柔优美的语调读出属于大自然的静谧;在读到祖国的风景名胜时,朗读节奏可以适当加快,用激昂慷慨的声音抒发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在读到为人民服务的周总理和无私奉献的雷锋时,应表出敬佩之情。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信任和尊重他的。
其次,在朗读的方法上:教师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变化进行调整。教师在朗读中应保持口齿、吐字清晰。教师提前查阅不熟悉的字词,确保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吐字不清,声音太高或太低都不行,教师朗读声音太高,会对学生的耳膜产生刺激,产生消极情绪;朗读声音太低,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在朗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高低适宜。
三、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一年级儿童属于具体形象思维。小学二年级儿童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在教学准备、导入、教学方法和板书方面,应注意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教学准备要充分。教师要在教学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可以准备一些新颖的教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等到上课时拿出来,用实物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课程导入要精彩,教学方法视课程目标和内容而定。如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较强,则以讲授法为主;如课程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见的事物,则可以使用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总的来说,教师应尽可能把各个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板书应简洁易懂,体现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用简笔画、线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这样的板书形式来概括大意,引导学生看着板书进行朗读,既有利于加深记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朗读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教师须具备灵活的思维,能机智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教师要营造一种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
教师可以用语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设置相应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联想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朗读。
五、做好朗读的评价
教师评价一个学生,自身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心平气和地指出,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嘲讽。
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若是应用类或景物描写的课文,可以请同学单独朗读其中的一段;若是记叙类的课文,文中有多个角色的,可以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样能让学生融入角色中,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朗读比赛,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还可以在表演中观察和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设置朗读的评价标准:
一级水平:有感情、吐字清楚、完整地朗读课文
二级水平:吐字清楚、完整地朗读课文
三级水平:完整地朗读课文
该标准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设置清晰、简洁明了。
教师对学生朗读水平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地奖励,明确指出其优缺点和教师的期望。对三个层次以下的同学,采取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朗读水平,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时间、营造愉快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