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精神需求”接力“基础养老”问题办法研究
——基于“忘年互长”的平台研究
2019-01-12徐凯丽陈淼郁文贤陶心怡李雷鸣
徐凯丽 陈淼 郁文贤 陶心怡 李雷鸣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一、引言
面对政府强力的政策支持,养老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怎样养老则是广大老人们去选择的方向,随着一波养老热潮的过渡,老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需求。在一方面,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渐渐老去了,这对于那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养老的经济压力与陪伴都是与日俱增的。面对这这样的趋势和大环境背景下,一个能够解决老人们精神与物质双重需求的平台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类商业把业务模式也升级到以电子商务为重要特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因此,我们着眼于市场未来趋势,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忘年互长1+N平台。
二、中国养老服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欧美和日本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50000-100000美元,我国尚不足一万,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的同时,独居、空巢老人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预计未来二十年将有过半的老人变为空巢老人。
未来老龄化形势严峻,而老年人与青年对接社交服务领域现在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形成区域平台
老年人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群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也会逐渐下降,生理机能开始退化,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等都是老年群体中常见的疾病。由于老 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常容易产生悲观、抑郁、孤独和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情绪,而如今的家庭结构模式越来越趋于小型化,子女忙于工作无心照料在家的老人,更别说是精神上 的交流,因此,很多老年人精神状态比较差。
三、养老模式创新
(一)打破传统,从根源解决老年人情感需求
传统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方法大多数是一个组织聚集一群人统一去养老院给予老人物质补助,陪他们聊一会天。但这种方法普及人口少,没有使社会上更多老人受益,同时太过形式化,治标不治本,不能真正解决老年人精神空巢问题。而忘年互长1+N平台致力于从根源解决这一问题。以平台为媒介,青年人与老年人可以在平台上通过大数据,智能信息匹配等模式搜寻到想结对的对象,开展一对一的交流,切实深入解决老年人精神空巢问题以及手艺文化传承问题
(二)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开启“情感”交换“手艺”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而我们这个平台旨在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通过我们平台,保障双方安全的情况下,双方各取所需,达到“共赢”的效果。老年人能将自己一身的手艺得以传承,体现自我价值,解决老人情感空虚问题。在与青年交流的过程中注入新思想,充实自我精神世界。年轻人能够以“情感”交换“手艺”,能通过和老人的交谈中获得人生真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3.3开发活力老人,发展老年志愿活动
我们平台在线下设立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组织,以线下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宣传推过线上平台。该组织的工作人员也比较特别,大部分人群为大学生和五十岁至六十岁刚退休的活力老人。我们想以此来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传帮代带作用。同时我们能从老年人身上取得许多经验,双方取长补短。
(三)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手艺,挖掘更多非遗手艺
每一项“非遗手艺”都是通过人的挖掘再去申报才能成立的。而还有很多手艺并未被世人所挖掘出来,或者它不能达到非遗申请目标,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手艺会渐渐被人所遗忘,再消失。而我们这个平台就立志能挖掘出这些即将消失的手艺,并将它传承下去。
(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构建包括“非遗+传统手艺”数据库
根据调查,参考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由于大数据在非物质性信息方面有着绝佳的管理和整合优势,我国“非遗”“传统手艺”与大数据的融合无疑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但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的数字化保护甚少,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我们致力对不同的“非遗”“传统手艺”个体进行有效整合,并一个个拼凑成整个保护和传播系统,从而建设一个条理清晰、高效简洁的“非遗和传统手艺”数据库。
通过平台以及线下调研走访,开展活动我们采集相关信息,以此来建立数据库,并以平台为载体记录保护并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非遗手艺。通过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热点或冷门领域,发掘某些非遗贫乏地带,及时反馈文化相关部门进行干预,助力非遗抢救计划;运用数据推算法预测非遗文化传承走向,针对性推行传承人继续教育计划。平台根据核心数据分析所得结论进行线下活动调整,及时更新数据库,更新数据采集对象等,以达到数据的实效性,丰富性,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助力传播传统文化以及非遗手艺。
结论:通过构建“忘年互长”平台,首先,加快养老行业对于老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视,给养老行业带来新的思路和思考,有利于中国养老服务进一步产业化。其次,精神养老服务的创新项目对其他项目的改革社会产业转型具有参考性、示范性作用。再次,社会与高校增强合作,提升了项目实施的可靠性、服务满意度,降低了营销成本,有利于社会总体资源的节约,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社会老龄化加剧所带来的影响。最后,高校与社会资源在这个项目上的整合,更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树立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