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例宫腔镜电切术临床分析
2019-01-12贾文娟
贾文娟
(淮南市妇幼保健院妇科 安徽 淮南 232000)
宫腔镜电切术直观了解宫腔占位及内膜形态,提高手术精确率。下为200例宫腔镜电切术疗效分析: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宫腔镜电切术200例,其中内膜息肉98例,粘膜下肌瘤45例,子宫纵隔12例,宫腔粘连10例,子宫内膜癌5例,瘢痕妊娠25例,切口憩室5例。年龄21-55岁。临床症状:其中60例内膜息肉、30例粘膜下肌瘤、15例瘢痕妊娠、5例子宫内膜癌及5例切口憩室有月经量过多、不规则阴道流血史;38例内膜息肉为内膜增厚;15例粘膜下肌瘤、10例瘢痕妊娠仅辅助检查发现;12例子宫纵隔及10例宫腔粘连为月经量过少、偏少或不孕。诊断标准:术前阴超、宫腔检查镜或碘油造影诊断明确。其中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癌病灶大小为0.8-4cm,平均2.38±0.67cm。45例粘膜下肌瘤为O-Ⅰ型,12例子宫纵隔中10例为不完全纵隔,2例为完全纵隔。宫腔粘连为Ⅰ-Ⅱ度,瘢痕妊娠为Ⅰ型,切口憩室直径1~2.8cm。200例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史,术后均6个月门诊随访。
1.2 方法
内膜息肉环形电切息肉根部,同时宫腔整理[1]。粘膜下肌瘤切除肌瘤蒂部,卵圆钳分次取出瘤体。不全子宫纵隔从中隔下段中点开始,完全纵隔从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开始,至平双侧输卵管开口处,予以放置IUD 及人工周期3个月。宫腔粘连采用针状电极电切粘连瘢痕处,至宫腔恢复正常形态,术后放置球囊压迫2-7天,3个月人工周期。子宫内膜癌处理同内膜息肉。瘢痕妊娠对瘢痕周围切除[2]。切口憩室用球形电极烧灼瘢痕处内膜及增生血管,切除瘢痕周围结缔组织[3]。手术结束前均再次宫腔镜检查宫腔见形态正常。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发率。
2.结果
2.1 手术评价
200例手术时间为 10-45 m in,平均28.65±12.25min,术中出血量为 20-57 m l,平均37.85±10.60ml。患者住院时间为4±1.25d,1例子宫内膜癌宫腔镜电切子宫角病灶处即将结束时发生子宫穿孔,停止手术,抗炎、促宫缩治疗,后密切观察正常,其他无并发症。有效率98%(196/200),患者满意率98.5%(197/200)。
2.2 随访
术后随访6个月,内容为月经情况、妇检、阴超、碘油造影、宫腔检查镜。其中内膜息肉和粘膜下肌瘤2例B 超提示复发,各1例,余复查正常。12例子宫纵隔术后3个月取环,随访B 超及碘油造影无异常。宫腔粘连术后宫腔镜检查提示2人复发。子宫内膜癌5人病理确诊后行根治性手术。25例瘢痕妊娠术后随访血HCG 及B 超,1人血HCG 下降不良,为 1205miu/ml,后予MTX25mg,肌注×5d,随访HCG 至正常,余均在1个月内血HCG 恢复正常。5例切口憩室月经正常,B 超未见异常。
3.讨论
宫腔镜电切对近宫角处位置特殊息肉效果好。≤5cmO 型及Ⅰ型粘膜下肌瘤摘除效果理想,观察肌瘤颜色、血管及内膜情况。II 型瘤体大部分位于肌层,宫腔镜电切难度较大,慎行电切。子宫纵隔若宽度大,应注意子宫穿孔,需经验丰富,术后上环及人工周期,可防止宫腔粘连。宫腔粘连选取轻中度粘连,分离后放置球囊压迫防止粘连,术后3个月人工周期。术后随访宫腔镜。因复发几率大,术后包括4mg 补佳乐人工周期及二次宫腔镜探查,同时了解其生育要求[4]。子宫内膜癌因为癌灶处肌层薄弱,注意术中穿孔及出血,操作需谨慎。瘢痕处妊娠选取I 型,因滋养细胞有向瘢痕肌层生长可能,术后血HCG 有下降不良风险,应随访HCG,必要时补充杀胚。外突明显瘢痕处妊娠不建议宫腔镜电切。切口憩室电切憩室边缘、底部增生血管及出血点产生新创面 , 加快内膜生长覆盖憩室,但憩室较大或外突明显,不建议宫腔镜电切术[5]。200例电切镜发现,宫腔镜电切术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随访复发少。较传统诊刮、开腹、阴式手术更微创。但是宫腔镜电切也有感染、子宫出血、穿孔、灌流量过量吸收综合征等并发症。宫腔镜电切术要求技术水平高,适应症恰当等。目前宫腔镜电切越来越多被患者接受,基层医院可以广泛培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