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
2019-01-12蔡足利
■文/蔡足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高的提高,痛风在近年来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痛风患病率为1.1%,患病人数约1500万,已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痛风尽管在临床中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是比较肯定的是,这一疾病的发生与高尿酸血症存在着尤为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及其对肾脏、血管、代谢方面的影响,也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痛苦。为了能够对患者进行及时且有效的防治,则需要对痛风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地了解,才能使干预措施变得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一、痛风的发病机制
作为一种常见的关节炎类型疾病,痛风多发于男性群体,且在各个年龄段都存在着一定的患病概率。由于人体内尿酸水平的提高,导致尿酸盐在关节和肾脏部位的沉积,是造成痛风的本质原因。所以,痛风的发病机制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高尿酸血症的成因
在临床上,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尿酸产生异常增加而导致的,另一种则是由尿酸排出异常减少引起的。一方面,造成尿酸产生异常增加的途径,也被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核苷酸以及氨基酸等大量分解使尿酸增多、尿酸加速的内源性原因所致,另一种则是由于吃了太多的肉类、海鲜以及啤酒过度畅饮等饮食原因所造成的。而导致尿酸排出异常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尿酸经过肾小球过滤、重吸收等环节后,其排出量的多少都会在各个环节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以肾小管分泌的关系最为紧密,很容易造成体内尿酸池的转换失衡。
(二)由尿酸盐沉积所引起的炎性反应
尽管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并非意味着痛风就等同于高尿酸血症,只有在持续了多年以后,高尿酸血症才能在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诱发尿酸盐结晶沉积,从而引起急性痛风发作。
当尿酸因为种种因素以尿酸盐结晶的形式沉积在软骨以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等部位后,便会有一定量的白细胞和吞噬细胞进行吞噬,对人体细胞的细胞器造成了不同程度地破坏,蛋白水解酶以及趋化因子等物质也会因此得以释放,进而就会引起患者出现局部血管扩张以及白细胞聚集等炎性反应的产生。患者的受损关节以及相应的组织也会因此出现发热、红肿、疼痛等不良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
(三)其他原因
造成痛风的原因还与肥胖、药物以及家族史等因素有关。在肥胖方面,如果过于肥胖,那么就会导致人体内的尿酸增加,由于体内多余的尿酸无法被肾脏彻底地代谢掉,所以就会导致相应症状的发生;在药物方面,比如噻嗪类利尿剂、吡嗪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药物,均可升高人体内的尿酸水平;在家族史方面,如果患者的家属有患痛风的病史,则会导致患病概率的增加。
二、痛风的诊断治疗
(一)痛风的诊断
对于很多的痛风患者而言,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往往会伴有临床症状的发生,大致可考虑为痛风;对于血尿酸增高的检查患者,也能够进行基本的确诊;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或者2015年ACR/EULAR制定的分类标准,可确诊为痛风。
(二)痛风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在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从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为了能够降低患者体内的血尿酸水平,在饮食方面应尽可能地避免食用高嘌呤水平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等),一日三餐营养要均衡,食量要适度;在运动方面,则需要患者坚持进行适度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非对抗性乒乓球等),同时也要注意运动期间不要过度运动;在生活习惯方面,则需要患者对自身的体重加以控制,当体重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有效地预防病症的发生。另外,患者还应该保持每天两千毫升以上的饮水量,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咖啡以及浓茶等饮料的饮用,以便能够增加患者的排尿量及尿酸排泄量。
2.药物治疗。目前在临床上,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醇、非布索坦等)和促尿酸排泄药(如苯溴马隆)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用药期间,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用法及用量要正确。当患者的相关症状出现好转以后,患者应继续接受相应的治疗,以此来控制机体内的血尿酸水平,预后的控制效果也会更佳。当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后,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减少服药量。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且发病机制尤为复杂的关节炎类型,痛风在临床中多以关节红肿热痛、痛风石沉积、肾脏受累、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为主,不仅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其生活质量也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缓解因病症所带来的痛苦,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及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因痛风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