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双季双历双场域柔性迁徙式”复合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以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2019-01-12曾彪

魅力中国 2019年33期
关键词:场域教学资源茶叶

曾彪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重庆 402160)

一、成果背景

茶产业是实施生态保护、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高品质是名优茶的生命线。能完成苛刻工艺和复杂工序的高水平制茶人才是提升名优茶竞争力的关键。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只能掌握单地域单茶类加工技能,会加工绿茶的不懂红茶加工,会加工青茶的不懂黑茶加工,会做“碧螺春”的做不好“西湖龙井”,会做“铁观音”的不会做“都匀毛尖”,学生不能贯通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知识技术,更不能利用审评结果来不断、反复改进工艺,加工出高品质茶叶。这就迫切需要中职学校加强本专业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成果内容简介

本成果构建了“将三年学制按茶叶生产节律灵活划分为学校培养季和企业培养季,按生产日历设计教学日历,按教学内容统筹学校场域和企业场域,按茶叶采摘加工季节先后顺序组织学生在不同地域企业流动学习”的“双季双历双场域柔性迁徙式”复合化人才培养模式。其做法为:一是凸显岗位协调能力培养,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一致的导向标。定位同时掌握全国多地域、多种类茶叶加工、审评、检验技术技能的复合化培养目标。二是灵活划分三年学制,建成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作业任务一致的资源包。建构能够与工作体系完全匹配,基于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知识技术渗透融合的渗融性课程体系,开发配套的教材、精品课程及数字资源。三是组织迁移流动学习,制定教学时间安排与企业生产节律一致的时间表。四是课程开发渗透融合。五是创设师徒教学方式,建立专业教学模式与技术技艺传承一致的方法集。

三、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产业发展,职业岗位协调能力培养难的问题

一方面“好茶是审评出来的”,学生不能贯通加工、审评、检验知识技术,发现解决影响工艺流程、作业流程质量效率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通过审评检验结果来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加工出高品质茶叶,职业岗位协调能力弱、培养难;另一方面由于茶叶地域性特征,学生只能掌握单地域单种类茶叶加工技能,不能贯通多地域多种类茶叶加工技术技能。

(二)黄、白、黑三类茶没有成体系的教材,教学资源缺失的问题

全国各地职业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通常只把绿茶、红茶、青茶加工的知识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鲜有把黄茶、白茶、黑茶加工的知识技术作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来培养。同时,黄、白、黑茶等地方特色茶制作技艺,以地域性、家族性、民间性方式进行传承,知识碎片化,没有成体系的教材,缺乏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资源。

(三)教学组织安排不适应茶产业特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性缺失的问题

教学组织安排与茶叶生产加工的季节性、地域性、差异性等产业特性不符,与企业生产节律不同步,教学日历与生产日历脱节,学校教学场域与企业生产场域不统筹。学校安排实践教学时,企业又没有了生产任务,校内实训基地又很难建成为企业生产场域,教学过程无法与生产过程对接,项目化教学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性缺失。

四、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构建“渗融性”课程体系,解决职业岗位协调能力培养难的问题

确立导向标:重新确立纵向贯通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知识技术,横向同时掌握全国不同地域绿、黄、红、白、青、黑茶加工审评检验知识技术的复合化培养目标,突出“能通过审评检验结果对茶叶生产全工艺链、全作业流程进行配合调整,提升茶叶品质,加工出高品质茶叶”的职业岗位协调能力培养。建立资源包: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思维,将原本各自独立的茶叶加工、审评、检验岗位能力要求,整合为个体同时要完成的“茶叶加工、审评、检验”这样一个完整工作系统所对应的岗位能力要求,按照“把个体要执行的一个个完整的工作系统作为独立的分析单元”的思路进行典型任务分析,进而对茶叶加工、审评、检验的知识技术进行集成,构建体现茶叶生产全作业流程,能够与工作系统完全匹配的“渗融性”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并开发配套的精品课程及数字资源。

(二)开发黄白黑三类茶教材及教学资源,解决教学资源缺失的问题

通过走访茶区、拜访学习、专家座谈、文献查阅、归纳总结的方式,将黄、白、黑三大特色茶的制作技艺,按照“初识:起源传说、产区分布;探究鲜叶:品质适制、采摘保鲜;初制精制:工艺分解、关键工序;品饮:品质特征、冲泡品茗;审评:感官审评、术语解读;理化检验:检验类别、化学分析”的逻辑体系和内容结构进行搜集、挖掘、整理,并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开发系统化、理论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三)创建“双季双历迁徙式”学习方式,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性缺失的问题

学校与重庆云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艺韵茶叶有限公司等不同地域企业结成方案共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联盟。制定时间表:适应茶产业季节性、地域性、差异性特性,打破固定秋(春)学期制,将三年学制按茶叶生产加工节律划分为学校培养季、企业培养季,按照“生产日历”设计“教学日历”。

总而言之,成果形成的“渗融性”课程开发办法可广泛用于非涉农专业,“双季双历双场域柔性迁徙式”复合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及其他涉农专业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具有生态保护、精准扶贫功能的茶产业培养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场域教学资源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香喷喷的茶叶